《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它的问世标志着当时的药物学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为此后五代、后蜀及宋代的官修本草提供了补订的蓝本。
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在全国范围内下令,征集各地所产药材作为标本,并按标本绘制药图,编写图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中一次以“图经”的方式撰写本草书。这本尚国未编成就已名闻中国的本草书便是《新修本上草》。作为“世界第一部药典”,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早839年,比世界五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
《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一部专门记载药物学知识的书籍。在我国本草类药物书籍的编写历程中,最早的当推托名“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继其后的便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编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一书。它记载的药物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多,在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然而到唐高宗时,《神农本草经集注》已经历了100多年,有一些新的论述需要更改和修订。同时,随着医生临证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中外医药交流的进展,在中药谱上,又增加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需要对于药物学的书籍进行一定的补充。另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对峙的南方,对北方的药物无法全面了解,难免会有遗漏。因此,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在唐代当时的条件下成为一种必须。
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左监门府长史苏敬向唐高宗李治提出编修本草的建议,唐高宗遂命长孙无忌、李
等领衔,包括由苏敬实际负责的23人参加修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8月修编完毕,命名为《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包括三部分,即《本草》、《药图》、《图经》。其中《本草》部分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这在编纂体裁上有很大的创新,它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
《新修本草》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修本草》中的药物以各地实物为标本,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具有广泛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广泛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和民间的用药经验。由于当时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有不少外来药品通过贸易进入我国,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茴香、阿魏等。鸦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区当贵重药物运进中原的。
(3)
书中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4)
对过去的本草经籍进行了全面考订,纠正有差错的药物400余种,增加新药100余种,并且详细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和主治疾病等。对统一全国的用药,起了很大作用。该书颁行后,很快流传全国,唐政府曾把它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以后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修本草》的编修和颁行,标志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药物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的直接影响长达300年之久,直到宋《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被替代。
《外台秘要》是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它保存了大量唐代及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
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问世后一个世纪,唐代又出了一部医学名著,它就是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
王焘(约670—755),唐代的著名医学家。陕西省郿县人。王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苃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王焘幼年体弱多病,尝够了病痛的滋味。长大后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为了强身健体,便在公务之余,发奋读医学著作。与此同时,他的母亲南平公主也进入年老体弱的时期。王焘禀性孝顺,母亲患病时,长期衣不解带地照看护理,并遍访名医,遍查医著,寻找灵方妙药。俗话说“久病成医”,王焘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入门。
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长期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他在那里度过了20多年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晋、唐以来的大量医学书籍,认真地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医学资料。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百分之六七十都难逃一死。王焘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最后于752年著成《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全书共有40卷,1104门都是先论后方。论著详尽,次序井然。《外台秘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
在《外台秘要》中,王焘共引证方书69种,所引的资料都注明了书名、卷次,查核时非常方便,为医学文献的整理创立了范例。他博采众长,不仅对《千金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名家著作仔细研究,而且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也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也可以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
搜集、整理并推广了民间单、验方
《外台秘要》中共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类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非常切实可用。如关于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这种方法现在依然在沿用。
记载医学的最新成就
《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诊治黄疸病及揭示病情转归的方法,即用白帛浸染法来检验每夜小便的颜色,以掌握病情的变化。这种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实验诊法虽然不是由王焘所创,但若没有《外台秘要》的引用,恐怕早已散佚无遗了。
书中还有关于肺结核的叙述,认为肺结核病人一般在下午都会出现潮热、盗汗、面红升火,以及身体日益消瘦的症状。假如看到腹水的出现,就是病情极为严重的征象。
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对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能根据痘疹的色泽、分布的情况,作出病人预后好坏的判断。
这些记载如实反映了古代医家观察疾病的精细和诊断的确切,也证明了我国医学家在唐代时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洗冤集录》是法医史上的惊世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它总结了历代法医的宝贵经验,成为审判官们必读的法学经典著作,被公认为世界法学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48
《洗冤集录》成书于公元1247年,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书,它比欧洲法医学最早的著作意大利菲德里所著《法医学专书》要早350多年。其作者是南宋的宋慈。
宋慈(1186—1249),福建建阳人,嘉定进士,他因编著《洗冤集录》而誉满中外,被称为“法医学之父”。宋慈31岁中进士后在老家福建任县令,直到51岁才升任提刑官一职。往后十年间曾先后到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四地任提刑官,63岁在广东任上病逝。宋慈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但宋慈在长期的专业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他做法官时,秉公执法,慎重办案。
在绍定五年(1232年),宋慈任长汀知县。他刚到长汀上任时,前任知县留下了一件发生在新婚之夜的杀人命案:长汀城外五里坪有一家人娶媳妇,洞房之夜新郎吃了新娘送来的面条后身亡,前任知县审理时用了大刑,新娘受不了就招认了。现在囚系在狱中将于秋后问斩。宋慈接手后,认为此案还有疑问,就开棺验尸,发现有股蛇腥气。之后了解到,新郎暴死之日,村里一口鱼塘的鱼也死了。宋慈让人抽干塘水,找到一个瓶子。同时在村中捕蛇人龚三家中也搜出同样的小瓶子,里边还装有半瓶蛇毒。案情终于真相大白:龚三是新郎的邻居,因贪图新娘美貌,起了歹心。
此案在《洗冤集录》中有载。《洗冤集录》是宋慈采撷了前人著作如《内恕录》、《折狱龟鉴》等书中有关记载,参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当地民间流传的医药知识,“博采近世所传诸书”,“会而粹之,厘而正之,增以己见,总为一编”的。全书共分为五卷,内容涉及各类死伤现象,基本包括了现代法医学检验的项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法医学的尸检法和各种死亡情况下的检查方法,以及急救和消毒措施等,其中也包含了相对的科学认识和成功的例证。下面举几例为证。
抢救缢死(吊死)的人的方法,近似于现代的人工呼吸法,大体上符合现代生理病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