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编委会 > 第7章(第2页)

第7章(第2页)

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方法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来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

健康,达到形神统一、却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在通过精神养生而延年益寿方面,我国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堪称楷模。

青年时代的白居易因家境贫困而处于下长期流浪的状态中,步入仕途后却又因得罪五权贵而几次遭贬,生活可谓坎坷不堪。但是,白居易却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在名利面前,白居易认为“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在仕途坎坷面前,白居易也通过亲近自然而怡情养性。在衰老面前,白居易认为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只能面对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静心修养,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如他曾写过一首名为《眼暗》的诗来说明自己面对视力下降时的行为举止与心态:“……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白居易的精神养生给世人许多启迪。人的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招致疾患灾祸。中医精神养生通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

恬淡清静以养神

恬淡清静以养神是指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庄子·刻意》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说法都说明保持静养,心神清静,不仅可使精气内藏,意志平和,还能固护正气,抗邪于外。

情志中和

情志中和,是指人的情志活动,如喜、怒、哀、乐都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内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太过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子胥,因无法潜出昭关去借兵报仇,心急如焚,忧愁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皓然。《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长期悲哀郁闷在心,以致过早夭折。所以,情不可不动,亦勿令过,情志活动贵在调和适中。百事临头,难急交加,都要自制忍性,沉着镇静,既不为一得而过喜,也不为一失而过忧,这样才能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

养性移情

养性,就是加强性格修养,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陶冶自己的性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和提倡培养健康高雅的兴趣爱好。如《寿亲养老新书》中便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宋代欧阳修曾以“学书为乐”,元代黄公望也“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下棋、雕刻、集邮、种花、旅游、钓鱼等,都有助于消除烦恼,舒畅情志。

移情,是指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志变化,要善于调节情志,勇于自我排解,可以通过适当地发泄或积极地转移情绪,使情志活动不至太过,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随季节变换而调神

中医学认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的神志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因此,摄养精神也要根据四时变化的特点,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到了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景物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该有所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饮食是供给身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上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下食其传》说的“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

五味调和

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在饮食养生中,要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人们根据需要,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满足人体需求的大部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从量的角度看,就是要定量;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进食要定时。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到原则,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因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所以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所以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进食保健

进食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首先,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其次,进食要专心致志。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这样既可增强食欲,又有助于消化吸收,还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做到“合理调配”。最后,进食时有一种愉快的情绪。这既有利于胃的消化,也可使食欲大增,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肝疏泄畅达则胸胃健旺。我国古代也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的说法。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

养生之道,不能吃饱就躺着或者整天坐着,这都有损长寿。饭后应缓行数百步,孙思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此外,吃完饭应该漱口,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后漱口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食后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饭后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

睡眠对长寿的意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取代的,中医独具特色的睡眠养生理论和睡眠养生方法,为人类保养精气、益寿延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为后世留下9000多首诗篇,可谓著作丰厚;陆游终年85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非常注重养生。在他的养生方法中,他尤其注重睡眠。他晚上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10点左右)为限度,然后就让身体与大脑处于休息状态。

清代医家李渔曾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由此可见,良好的睡眠是相当重要。

所谓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很重视,他们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睡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人体的寤寐决定于昼夜阴阳消长。《灵枢

口问》中说: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也就是说,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

(2)

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卫气行于阴,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

(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