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外科方面的发展水平和主要成就。
刘涓子(约370—450),晋末著名医生。京口(今江苏镇江)人,精医术,尤擅长外科。刘涓子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史书记载,晋安帝二年(398),刘涓子任彭城内史,义熙六年(410)随宋武帝北征慕容氏,用其所录医方在军中治伤。也就是说,刘涓子是一名军医。
魏晋以后,士大夫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人们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刘涓子鬼遗方》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据《古今医统》记载:刘涓子某天在丹阳郊外射猎,见到一个高大的东西,约两丈左右,就向它射箭并命中了它。这个巨大的物体行走像电一样,声音如同风雨,因为天晚了,刘涓子不敢去追。第二天一早,刘涓子率领弟子等数十人沿着其踪迹追寻。到了一座山下,看到一个小孩子提着罐子,便问这个小孩子要去哪里。小孩子说:“我的主人昨天被刘涓子射中,现在我要取水去洗疮口。”刘涓子又问小孩子的主人是谁。这个小孩子说是“黄父鬼”。小孩子要回去了,刘涓子等人就在后面悄悄尾随。快到的时候,听到了捣药的声音,也远远看见三个人。一个人躺着,一个人在看书,一个人在捣药。刘涓子等人就齐声呼喊着向前走去。听到声音,三个人一起逃走了,只留下一本治疗痈疽的方子,还有一个捣药臼里的药。刘涓子得到后,跟随宋武帝北征,军中有人得金疮。就用这种药涂上,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这本书就被称为《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刘涓子的后人将《刘涓子鬼遗方》传给北齐龚庆宣,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为今本的《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基本上是一部痈疽症的专著。在理论上以《灵枢原书据《隋书本则只存五卷。
第一卷收录金疮、出血、骨折等创伤外科的脉因证治,论述精简扼要,医方简单明了,大部分内容为历代金疮科著作所转录,被誉为中国较早的军阵外科著作。其余四卷载述疡科多种病证的诊断、预后判断、早期治疗思想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等。
对痈与疽,《刘涓子鬼遗方》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症的辨脓,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方面,《刘涓子鬼遗方》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这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著。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它有很强的资料价值,对隋以后历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但对于他的某些功绩还是应该肯定的,除了他下令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中用外,根据他的指令,由巢元方主持编纂的国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成因的书籍《诸病源候上论》堪称医学大典,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巢元方,隋代著名医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隋大业年间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杨广征调民夫一百余万人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要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在杨广心目中,开凿运河工程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但是,主持开河的大臣麻叔谋偏偏在宁陵(今河南境内)病倒了。麻叔谋患的是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坐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星夜兼程,经诊断后确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必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方可治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还没有用尽病就痊愈了。巢元方又叮嘱他用杏酪五味并佐以羊肉,一天吃几枚,可使疾病不复发。由此可见巢元方精湛的医术。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这本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症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以系统地分类。
《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症,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
书中记载的世界之最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诸病源候论》的医学成就和贡献
《诸病源候论》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提出“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预先服药可以预防疫病感染。书中记载了多种人体寄生虫病,详述其形态及感染途径;提出疥疮与疥虫侵染有关;炭的过敏;山区瘿病是饮用了“沙水”致病。书中的许多新观点和记载有较大进步。
在病理方面,书中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记载和系统描述,突出了各病的特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上,对病症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如妇产科分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五类。这种分类更加细致、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
疽病为传染所致;漆疮是“禀性畏漆”引起
孙思邈的《千金方》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金方》是《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通称,是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留下的一部耀古烁今的医学巨著。
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又由国于他的医术出神入化,也被奉之为医神。上孙思邈在70岁高龄时,完成了《备急千金要下方》,而在撰写《千金翼方》时,他已经是百岁高龄了,完成该书的第二年,孙思邈便与世长辞了。
《千金方》两部书各30卷,合方、论近8000首,包括了医经、医方、采药、针灸、养生等内容,后代名医称它“色色俱全”,“高出前辈”。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妇、儿科疾病
孙思邈认为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特殊生理条件和疾病范围,儿童的身体结构与成人大不相同,所以,妇女、儿童都需要单分出科,独立讨论。这种观点在医学史上是最早的。在《千金方》中,苏孙思邈将“妇人方”一卷置于篇首,可见他对此的重视程度。对于儿童,他主张衣着要软、不宜过暖、常晒太阳等养育方法,并对哺乳的时间、次数、乳量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进行了阐述。书中载小儿方30多首。孙思邈也是唐代对儿科贡献最大的医家。
首创“复方”
“复方”,就是将2张“经方”(《伤寒论》中所载的方子称为经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用。“复方”在方解方论、操作办法和药物配伍等方面,都有着很严格的限度,极难掌握。但孙思邈经过不断的努力,凭借他深厚的医学功力,开创了这种制方的方法,并运用得得心应手。
不断创新的内、外科治疗
在内科方面,孙思邈曾不惧怕被传染而和麻风病人一起生活,积累宝贵的经验,最终治愈了数以百计的麻风病人。此外,他还采用内服药物的方法治疗脚气病,其记载之早和效果之高都是世界之最。外科方面,他首创的葱管导尿术和灸法治痈疽等多种效果卓著的方法被后人大量地采用。
因药学成就被称“药王”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踏遍太白山、峨嵋山亲自采药,收集民间验方。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以及药品的产地,在药材学方面亲自做了大量的实践和调查工作,对于不同时间采摘、不同方法炮制、不同产地药物的各种细微差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在组方配药时,就对此有了严格的区分和不同的要求。孙思邈还创立了根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分类方法,这在今天仍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法。正是因为对药物学的突出贡献,他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行之有效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在《千金方》中,他首先提出“养老大例”和“养老食疗”,创造了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从而把延年益寿的最终目的和防止老年病患的具体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此外,孙思邈还提出了一套动静相宜,起居有方,饮食适度,涵养道德的养性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