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图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页)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大事记: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公元前570年左右~公元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告,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李耳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他,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全部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益无害。

孔子离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兽,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兽我可以用网去捕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钓绳去钓,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风云飞上天呢?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本来,老子的思想已开始向隐居修养、追求无名发展,恰好此时周王室的一场内乱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脱。周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并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于是辞去守藏室史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令尹喜请求道:"先生要隐居了,请尽力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谈宇宙,谈人生,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作。

◎延伸阅读:老子写《道德经》

传说老子看到周王朝日渐衰败,于是决定到西域去,途中要经过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他精通历法,善观天文。有一天夜里,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一看到这种气象,关令尹喜便知有大圣人将从此经过。于是告诉守关兵卒时刻留意。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斋戒,净身等待。终有一天,守关兵卒见行人中有一青牛车,牛大车小,车板薄却载人重。车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红颜大耳,双眉垂鬓,胡须拂膝,身着素袍,道骨仙貌,非同凡人。守关兵卒忙下关禀报。尹喜前去迎接并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故意说道:"吾乃一介贫贱老翁,如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请大圣人暂留神驾,到关中小住,指点修行之道。"经过一番对话,老子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就在函谷关住下,开始为尹喜著书,这便是《道德经》。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大事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孔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开创了战国诸子百家的先河。他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应鲁大夫之请,返回鲁国。此时,孔子率弟子出外游历宋、卫、陈、楚、蔡等国已有十四年之久。孔子虽然满怀复兴周礼、改良时政的政治抱负,却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重用他。孔子返回鲁国不久,鲁哀公、季康曾先后问政于孔子,但最终没有重新启用。孔子眼见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施展,于是转而致力于著述与讲学,以求得自己的理想、思想、学识传播于后世。

孔子的弟子颜回认为在孔子门下已无所学,就借故请回。临行前,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在半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下起大雨,便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南北睡了俩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原来是妻子和妹妹。天亮后,颜回便返回见孔子。从此以后,孔子无论去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又有一次,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扩充军备,人民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里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在这两项里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虽然会饿死,但自古以来,人都会死的。如果没有了人民对国家的信任这一项,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了。"

孔子的成就主要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以及政治思想上。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汉代的董仲舒说服当时的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孔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古儒圣。

◎延伸阅读: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世界大同主义的先驱--墨子

大事记:墨子的思想在春秋诸家思想中突出地闪耀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他真正地把人看得神圣而伟大,充分认识到了人的权利与人的尊严。墨子重视实践,鼓励人们去为了理想而奋斗。可以说,墨子是现代人权思想和世界大同主义的先驱。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科学家。

墨子出生于宋国,父亲是木匠,墨子从小就随父学艺。他心灵手巧,肯于钻研,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个能工巧匠了。他的技术可与当时最著名的工匠鲁班媲美。他制作的木鹰能飞上天,还成功地做成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此外,他还发明了许多对农业生产及军事备战有用的器械,如辘轳、滑轮、车梯等。墨子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原理,他在几何、光学、力学等方面都有不少发现。

墨子9岁上了私学,学的是儒家。后来又到邹城拜史氏为师,很快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求学多年之后,墨子回到故乡开始了教学生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墨子对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不满儒家过于注意礼仪而缺乏对人民真正的关心,开始成为了儒家的反对派,创立了墨家学说。

墨子有弟子300多人,大多是手工业劳动者。这个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他们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弟子即使当了官,也必须恪守墨家的主张。得到的俸禄,也要分一部分供这个组织使用。因为有着严明的纪律和很强的实践力,墨家很快成为当时最有势力、影响最大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也被称为北方圣人。

墨子不仅是个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实干家。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列国之间,广泛宣传他的学识,足迹遍及鲁、宋、齐、楚、魏等国家。

楚国是当时方圆5000里的大国,宋国是方圆500里的小国。当时,一个著名的工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称为云梯的新式兵器,这种武器又高又大,用于攻打敌国的墙门,在当时可以说是战略性武器。云梯造成后,楚国就准备攻打宋国了,以便检验这种新式武器的效用。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拜见了公输般,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墨子见到公输般后说:"北方有一个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不知是计,听了很不高兴,也没有任何表示。墨子接着说:"我可以给你很多钱,作为你杀人的报酬。"公输般回答说:"我讲道义,不会因为报酬去杀人。"墨子说:"楚国是大国,人口不多而土地辽阔,可是它却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这是非正义战争,你口头上说不杀人,可是一旦发生战争,有多少无辜的平民会因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这跟你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推诿说攻打宋国的计划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国国王。见了楚国国王,墨子并没有先说战争。他对国王说:"我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楚王问他是什么问题。墨子说:"现在有人放着自己漂亮的车子不要,却想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的漂亮华贵衣服不要,却想偷邻居的旧衣服,这是怎样一种人啊?"楚王不知是计,马上说:"这人有偷窃的毛病。"墨子抓子时机,马上说:"楚国有广阔的土地,而宋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这就如同一辆漂亮的车与一辆破车的对比;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物产贫乏,这如同漂亮衣服和旧衣服的对比,所以我认为楚国攻打宋国,跟那个犯了偷窃病的人正是一类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国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说:"云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厉害,不信我可以与公输般模拟作战。"楚王于是为他们准备了道具,包括城墙,守城的器械,云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输般模拟攻打宋国的城墙,结果任由他多次改变攻城的战术,都被墨子抵挡住了,公输般攻城的器械用完了,墨子守城的方法还有余。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我不说。"墨子也说:"我也知道如何对付你,我也不说。"楚王问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说:"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杀了我。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来防守楚国的攻打了。可是,我已经把我的方法教给了我的徒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的城门。"

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地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这样,墨子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