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精粹有声节目 > 第三章 科学巨匠(第2页)

第三章 科学巨匠(第2页)

他在医疗方面提出综合治疗的方法。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就是既善于诊脉处方,又擅长针灸,能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的。

孙思邈不仅钻研医术,而且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附近的名山大川,还北上到五台山采药。他每次采药回来,都要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孙思邈在山地采集药材过程中,随时随地给老百姓看病治疗,为山区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见效。

一次,一个腿疼的病人前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传统的疗法,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365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认真仔细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摇头。当孙思邈手指按掐住一个新的部位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或"不定穴"。这是孙思邈对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延伸阅读:导尿术的发明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中医奇才--张仲景

大事记:《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150~219),又名张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在史书中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于是对医术产生了兴趣。从师于乡里名医张伯祖,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功底。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196-219)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天下大乱。豪强之间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疾病流行。当时医术不发达,社会上的人大多迷信巫术,特别是穷人,有病就求神拜鬼,在巫师和道士的欺骗下丢钱丧命。张仲景看了实在是心痛不已,他非常憎恨这些谋财害命的巫师们。一次,他遇到一位妇女发病,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显然是受了某种刺激。病人的家属听了巫师们的鬼话,认为她是妖怪缠身,必须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了有关情况,说这不是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她的病是完全可以用药治好的。病人的家属请他治疗,张仲景给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病妇就好了。

他是我国首次使用肛门栓剂治疗大便干结的医生。有个病人大便干结,人很虚弱,特地来请张仲景治疗。张仲景对病人的状况进行了观察,他发现病人虚弱,不宜用泻药,但是不泻病人的病又治不好,这种上虚下实的病,很难治。张仲景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采用新的疗法。他取来蜂蜜,煎干水分,捏成长条形,塞入病人肛门。由于病人肠道得到滋润,大便很快就溶开,大便畅通后,热邪排了出来,病情立即好转了。

他最早的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一次,张仲景在行医时,发现有户人家门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地上,旁边有几位妇女在哭泣。张仲景一问情况,原来是地上那人因穷得活不下去而上吊自尽,被家属发现,虽然被解救下来,但已经不能动弹了,时间还不算久。张仲景马上挤开人群,吩咐把人放在床板上,用被子盖好保暖;叫两个人用力按摩他的胸脯,一面活动他的双手,自己则用手掌按压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一紧一松,不到半个钟点,那人居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再继续一会儿,那人就清醒过来了。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伤寒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这部著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要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意义是说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才能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因此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延伸阅读: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做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也才能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

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

大事记: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蓟(今河北涞源县)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学识渊博,受人敬重。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

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

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在科学上的贡献,首先是对天文历法的改革。当时使用的历法是何承天花了四十年心血编制的《元嘉历》,这个历法虽然较过去的历法都好,但祖冲之经过亲自测算后,发现仍有许多不足。祖冲之决定重新编一本历法。经过多年辛苦的工作,终于在463年,也就是祖冲之三十三岁那年,他的新历法编制出来了,因这一年是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所以这部历法叫《大明历》。祖冲之将一年定为365.24281481天,与现代科学测算出来的数据相差不到50秒。可是,这部先进的历法却遭到权臣的阻挠,直到他死后十年才被采用。

公元464年,祖冲之35岁时,他开始计算圆周率。在祖冲之之前,中国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在他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除了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成就,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Cavalieri)原理,但这是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数学上也称这一原理为"祖原理"。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贡献还不止这些,他曾提出"求差幂"和"开差立"问题。这在工程测算上有极大的用途。祖冲之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制造专家,他重造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研制出用水力推磨的水碓磨,也制造出了日行千里的机械船,在当时都是杰出的创造,代表着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延伸阅读:"祖暅原理"的发明

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位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七下西洋--郑和

大事记: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著名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在展示中国高超航海技术的同时,还传达了世界和平的美好理念。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出使。他率领水手、官兵、工匠、医生和翻译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带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乘坐六十二艘大海船,从刘家港出发,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乘坐一千人,需要二三百个水手驾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队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10月返国。他们每到一个国家,先送礼物给国王,再进行贸易。占城国王听说中国使臣来了,骑着大象出来迎接。郑和送给他许多珍贵的礼物。郑和又把从中国带去的金银财物,同这些国家交换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特产。

以后郑和又多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远航,最后一次到1433年才回国。船队共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为了答谢中国使臣的访问,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也派使臣到中国来。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带着各种特产,搭乘中国海船一同前来。满剌加的国王和王后就亲自到中国访问。明成祖在南京设宴款待,后来还派人护送他们回国。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

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到美洲和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要早半个多世纪。所以,这不但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著名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

郑和第六次航海回国后,因明朝已迁都北京,他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他年已六十,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

点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