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谨、构造完美,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由于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应县木塔全称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山大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整体宏伟、结构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建筑艺术与使用功能高度统一的典范。它那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人赞叹叫绝。这些特点,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们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建筑工程方面的伟大成就。
三颗灵珠的故事
传说,应县木塔的雄伟壮观吸引着天下游人,连玉皇大帝都被惊动了。为了保护这座惊世建筑,使木塔与岁月共存,玉皇大帝派火龙神送来了通火珠,又派龙王爷送来了逼水珠。送宝珠的神仙看见善男信女每天清扫木塔很辛苦,便报告了玉皇大帝,于是应县木塔又有了逼尘珠。有一年七月,南山的小石峪、大石峪等九个峪口的洪水都向木塔四周汇集,汹涌的波涛直向木塔冲来。可是到了木塔跟前,突然波平浪静。水面逐渐形成锅底状,积聚的洪水绕过木塔,缓缓向四面八方流去。人们都说:“逼水珠可真灵啊。”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牟尼佛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珠光宝气。巍巍木塔可以自行防水、防火、防尘。
应县木塔的建筑风格
应县木塔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实际结构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木塔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线条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力度。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应县木塔的构件处理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岿然不动。
和木塔相关的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百姓都要身着新装,全家老少一起相伴到木塔前烧香拜佛,并登上木塔的最高层,表示节节高升。如今,木塔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人们虽然不能再登塔眺望,但仍然到塔前烧香祈祷,场面十分隆重。从某种程度上讲,应县木塔已经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坐落在宁波月湖之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
大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早在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阮元就说过:“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惟此岿然独存。”它的创建人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
范氏和天一阁
范钦(1506~1585),字尧
卿,号东明。27岁考中进士,
曾担任工部员外郎、随州、袁
州知府以及其他地方官,足迹
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平生酷爱
读书,每到一地必搜罗书籍,
进行辑录,成为一代大藏书家。
嘉靖三十九年,范钦因得罪权奸严嵩之流,辞官归里。为了保护藏书,遂造天一
44阁。阁主楼为二层硬山顶建筑,底层进深各6间,二层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结构
成“天一地六”之势。阁前凿“天一”池,作蓄水防火之用。
范钦和他的后人为了保护好藏书,还制订了许多具体而严格的禁约。如: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
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处,永行摈逐,不得与祭;……不能参加祭祀祖宗天地的大典,在封建时代被视为奇耻大辱。由这
些条文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范氏对藏书的态度范氏族中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天一阁和《四库全书》
直到清乾隆年间,清廷下诏各地藏书家进贡珍本善本,用以编纂《四库全书》时,天一阁才再次向世人展示它的深邃博大。范钦八世孙范懋柱,代表天一阁进呈638种珍贵的古籍,为全国之最,后被收入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377种。乾隆皇帝特颁旨赐给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平回图》16幅作者为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每幅图上都有乾隆题诗,并钤有御印,其价值不可估量。
清政府纂修完成《四库全书》这部巨大的典籍后,乾隆帝特别下诏修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宗、文汇、文澜等七座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的建筑风格、尺寸,书架排列等方面,均参照天一阁格局营造,起名也不离一个“水”字。从此,天一阁在海内外更是名声遐尔。
现代天一阁
目前天一阁藏书达30余万卷之多,其中善本书超过8万卷,除陆续收回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外,宁波许多藏书家又纷纷捐赠,其中就有万斯同的《明史稿》,明万历刻本阮大铖的《和萧集》,明嘉靖版的《山东通志》,均是国宝一级的珍本,为天一阁增添了新的光彩。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这座塔的建筑涉及地质、几何、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所用的建筑材料系小青砖、糯米汁,粘结牢固。嵩岳寺塔以它独有的造型成为中国古建史上的绝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4公里的嵩
山太室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佛
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类塔的鼻祖。
修塔历史
46
嵩岳寺初名闲居寺,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原来是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的离宫,后因北魏推崇佛教,遂改宫为寺,孝明帝曾亲自在此讲授佛经。当时寺院规模十分宏大,文献记载说“广大佛寺,禅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隋唐时期,寺院更该为今名,屡经扩建,各种建筑一应俱备,楼宇交辉,亭阁毗连,极其豪华。武则天经常居住于此,一度把它改为行宫。至今,该塔历经1450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