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历代艺术馆 > 第六章(第1页)

第六章(第1页)

弹词按照各地称呼的不同,有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弦词、四明弹词、绍兴平湖调、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等。由此可见,说唱文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诸宫调、鼓子词和元代的词话,都是说唱文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名称。它们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丰富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继承前代的艺术传统,明清两代的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弹词和鼓词为主的各种说唱艺术出现了,同种说唱艺术的不同流派出现

214

◆《廿一史弹词》书影(乾隆时期刻本)

了,它们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演出,艺人们相互竞赛,相互揣摩,为了压倒别人,不仅在演唱文面有不少可贵的创造,而且在作品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加工和润色,让它们更加丰富和生动。

发展过程

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弹词”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田汝成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左右写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原书卷二十记杭州八月观潮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鱼鼓、关扑、弹词,声音鼎沸。”明代弹词见于著录确实可信者有两部:嘉靖间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和明末清初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现均已散佚。据说明代大才子杨慎的《廿一史弹词》较梁著为早,故梁著别标“江东”二字以示区别。但杨著的十字句与后来弹词中有衬字的十字句不同,它不是弹词,而是元代词话的继续,本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书传到江南才被改为今名。文人的拟作都在一种文艺流行民间以后,由此可以推知:弹词的风行至迟当在明嘉靖年间。

弹词的特点

弹词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前者为散体,后者为七言韵文为主,穿插以三言句,这种格式极为古老,在先秦荀子的《成相篇》中就可看到。语言上则有“国音”和“土音”之分。方言的弹词以吴语为最多,另外像广东的木鱼书,则杂入广东方言。弹词的篇幅往往很大,如《榴花梦》竟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内容通行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大多很浅近。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

弹词的这些特点使之适宜成为家庭的日常娱乐,弹词的文本也宜于作为一种消遣性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妇女,既无劳作之苦,又极少社交活动,生活至为无聊,听或读弹词成为她们生活中的喜好。清代弹词的兴盛与这一背景颇为有关系,许多弹词的写作也有这方面的针对性。如《安邦志》的开场白云:“但许兰闺消永昼,岂教少女动春思。”都说明了这一点。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是自娱娱人的方式,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均出于女性作家之手。

以上几种都是所谓“国音”的弹词,这种弹词作为书面读本的意义更为重要。吴音的弹词则广泛运用于实际演出,较著名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及《三笑姻缘》等。流行于其他地方的弹词别支也不少,如广东之“木鱼书”、福建的“评话”等等。

弦子书亦称子弟书,据说唱这书的人大半是“大员子弟公勋后”。嘉庆间人所作的《京都竹枝词》里有一句“西韵悲秋书可听”,自注:“子弟书有东西二韵,‘西韵’若昆曲,‘悲秋’即《红楼梦》中黛玉故事”。由此可见,“子弟书”这一称呼至少在清嘉庆年间就已使用。

弦子书的流派

大弦子书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中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创国始于八旗子弟并为八旗子弟所擅场,约在乾上隆年间开始流传。清代灭亡后,子弟书分为

216

◆盲人说书图

东调和西调两个流派。东调又称东韵,其曲调音节类似戏曲里花部的高腔,宜于演唱沉雄阔大、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调又称西韵,其曲调音节类似戏曲里雅部的昆腔,宜于表现婉转低回、缠绵悱恻的情绪。后来又分化出“石派书”,又叫“石韵书”,为石玉昆所创,以“巧腔”取胜。再后郭栋又创出一派,即“南城调”。

弦子书的特点

唱弦子书时,只用一架三弦,自弹自唱。音调也是很简单的,每唱六句,即为一阕。要唱很长的故事,即将这六句重叠起来。民国九年的《北京指南》里说:弦子书者,依书说之,辅以三弦,或一人说书,一人弹弦,或一人且说且弹。所说之书,亦为古今轶事。除大街两旁外,城外之关厢,时或有之,城内则多不见。

弦子书的曲目一般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本有仅数十句的短篇,也有中长篇分回目的。短者一至数回,如《侠女传》一回、《二玉论心》二回、《骂城》三回、《蝴蝶梦》四回等;长者十数回,如《玉簪记》十回、《二入荣国府》十二回、《马上联姻》十四回、《游龙传》十六回等;甚至有多达数十回者,如《荷花记》二十回、《十问十答》二十二回、《全扫秦》二十八回、《全彩楼》三十二回等。也许是因为子弟书的音调和缓,一韵纡萦良久,所以每回的篇幅较短,一般不超过一百句。开始的八句,类似七言律诗,称为“诗篇”,或称“头行”,比较文雅,一般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后几番全是以七字句为基础而增添衬字的上下句,句式比较灵活,隔句押韵,韵脚讲求平仄,上句平收,下句仄收。一般不分回的子弟书末尾多有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结语,点明写作的意图、时间等等,有时也把作者的别号镶嵌于内,当然,一般在诗篇中提过别号的结语中就不再提了。

弦子书从内容上来说,是文人或准文人的消遣之作或牢骚之作;从最早的演出形式来说,也只是在这些人的圈子之内的自娱自乐。但是发展到后来,并不属于“子弟”专有,还出现了很多演唱艺人,比如名家王心远、赵德璧等盲艺人,要听他们的说唱,票价极高。乾隆时唱东城调的赵先生,据说每演出一次要二十两银子,名家石玉昆也不

217

逊色于他,还有“水浒王”、“醉郭”等,都是曲艺史上的名人大腕。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

大鼓与鼓书是中国曲艺分类中一个类

大别的两种称谓,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中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

国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数十种。

上京韵大鼓的形成过程下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五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

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

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成就最大,各自创立了“刘”、“白”、“张”三个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继三大流派之后,白凤岩、白凤鸣兄弟二人又创立一派(少白派),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来又出现了刘派,骆派

等,使得京韵大鼓更加精彩纷呈。218

京韵大鼓的特点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

◆京韵大鼓道具

◆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