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习政,博学约取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
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
其名不立。
——《贞观政要·崇儒学第二十七》
没有人是不需要学习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尚且如此谦虚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他们都很注意学习以提高自己的。
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上天虽然给予人好的品性和气质,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也就像大蛤蜊本性含水,要等月光照射才喷出水来;木材本性包含火的因素,要靠发火的工具才能燃烧;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灵巧,要等学业完成才显出美的本质。所以苏秦刻苦学习时用锥刺大腿,董仲舒讲读时放下帷帐。不在道德和技能上勤奋努
◎唐太宗与弘文馆学士。十八学士被调出秦王力,功名就建立不起来。”文本对答府,改任其他官职后,李世民又成立了弘文馆。说:“人的天赋是相近的,后天的情感
63
贞观政要
是可改变的,必须用学习驾驭情感来成就人的本性。《礼记》上说:‘玉石不雕琢就不成其为对象,人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所以古人勤奋学习,称之为最美的德行。”
唐太宗何其聪明,他认识到“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道理,这大概就是他在位期间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的思想动因。即位之初,太宗就提出了“文武之用,各随其时”的观点,“守成以文”是新形势下的治国原则,而这一原则也向执政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偃武修文,推行文治,就要求执政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而这方面正是太宗的弱项。太宗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出师征战,与群雄角逐是自己所长,但正因为长期征战,影响了他文化修养的提高和上进。他坦诚自己“自幼不精学业”,后来也“不暇于诗书”,但他决心补上这一课,提高文化修养。在以武功定天下之后,“以文德绥海内”。此后他“披览忘倦”,勤奋学习,有时“披玩书籍,中宵乃寝,”由于天资聪慧,他的文化修养很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太宗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值得当代的管理者学习的。在当代的组织机构中,要想机构有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机构的管理者还是员工,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就很重视学习。世纪天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业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这跟他们公司成员的学习理念有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纪天鸿经营规模急剧扩大后,所辖团队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的管理人员明显感觉到知识不够用,于是让公司所有的骨干都参加了管理培训学习,而且把合作伙伴也请来参加了培训,世纪天鸿还组织了很多批次的员工到海尔去参观。现在他们公司高层的管理能力比较强,就得益于第一阶段向先进企业去学习的结果。这种观摩性的学习,对他们发行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他们的管理者说过:“宁可影响业务,也要留出时间去学习。”他们还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在不断的学习中,他们的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这就是为什么在滨州这样一个小地方能诞生今天的世纪天鸿的原因。
小地方的组织机构往往很难吸引得了人才,机构要想得到高速发展所需的人才,就得靠自己内部的培训学习来完成。所以说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尤其是在发展领域政策逐步放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就更需要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这对于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机遇。组织机构若能通过观摩学习和从工作当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组织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一。工作当中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领悟。管理者应该有一种通过工作去吸收新东西的能力。
当然,从当前来讲,做一个学习型的管理者是很有现实的意义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观念会得到不断的更新,使你对所在的机构有更杰出的驾驭能力。
《贞观政要》还记载,贞观元年(627年),由于秦王府已经裁撤,文学馆原来的秦府十八学士多已调任出府。但太宗感到这样的一个政治智囊团和文化教师队伍不可或缺。于是他又在显德殿东边,创立了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楮亮、姚思廉等人,请他们在担任各自的朝廷之职务的同时,兼任弘文馆学士,让他们轮流值日。这些人都是“可以为帝王师”的人才,他们对太宗的政治才能和学业修养方面的提高所起的重大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唐太宗在听政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有像当年的文学馆一样,有时到半夜才结束,由此可见唐太宗求学态度的认真。另外,唐太宗是一位读史成癖的帝王。他读史的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学习自古以来治国的道理,他特别嘱咐魏徵等人编纂《群书治要》。书成后,唐太宗细心阅读,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说:“朕年少时崇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然不知所措。现在看到你们所写的书,内容广博而且切中要害,是我从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我从古人那里寻求治理天下的道理,遇见棘手的事情也不疑惑,你们的功劳不能说不够大啊!”唐太宗还广泛阅读其他史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史记》、《汉书》、《哀江南赋》、《晋书》、《北周书》、《北齐书》、《经典释文》等等,并能从中引出有益的教训来,作为治理天下的依据。
管理者发展一个组织机构,如同一个国君管理一个国家,都涉及管理理念,无论是大的企业还是一个很小的组织机构都能从唐太宗的管理思想中学习到一些理念。那就是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并善于自我提高。根据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样的管理者总是能延续一种创造性的张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并能带动机构的其他成员学习,终究会对机构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的。
作为现代的管理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落
65
贞观政要
后,落后即使不挨打,但也会遭遇被淘汰的命运。所以说做个学习型的管理者,于己于人都有利。
治企的法宝,节俭自律
贞观元年,太宗谓谓侍臣曰:“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
提倡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俭败由奢。”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都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立身之根基、持家之要诀、治国之法宝。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治国的清明政风的结果。唐太宗登基之初,由于国家刚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处处疮痍,百废待兴。可是随太宗南征北战的功臣,很多人都认为已经迎来了太平盛世,可以尽情享乐了,于是骄奢之风抬头。为此,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
◎工匠为统治者营造宫室。历代统治者均曾大建工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从前大禹
兴土木营造宫殿,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能看清这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非常巨种弊端,果断放弃了修筑宫殿的打算。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就是因为民心
67
贞观政要
希望这样做,他集中了百姓的心愿。秦始皇营造宫室,人们常常指责批评,就因为他是满足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缘故。我最近想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远想秦始皇的事情,就不再兴建了。另外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去损害百姓的利益”,“不谋求满足私欲,使心不混乱。”“本来就知道谋求私欲,民心必然混乱。比如精雕细镂的酒器,珠宝玉器服饰玩物,若是放纵骄逸奢侈,那么国家危亡的时期就会立即到来。自王公以下的人,住宅、车服、婚娶、丧葬等,凡是按照官位俸禄不该使用的,一律禁止。”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俗简朴,衣着不华丽。
皇帝既然能以身作则,大臣们就更能严于律己了。如《贞观政要》还记载:“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徵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斋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这些大臣们生活如此简朴,这都是与唐太宗的影响和鼓励有关,从而使君臣上下形成了节约的风气。上至副宰相,下至中央的各个部长,包括皇帝的顾问在内,没有一个人有气派的房子,不是面积狭窄,就是破败低湿。但大家都能安居乐业,以俭朴为荣。节约自律的风气对于贞观之治的开展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太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告诉我们:廉政节约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拥有廉政就赢得民心,贪图私欲就失去民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组织机构,都只有时刻不忘节俭,才能兴旺发达,事业有成。
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