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贞观政要读书心得 > 第2章 用人的原则(第2页)

第2章 用人的原则(第2页)

对人才的使用,不但要用当其位,还要善于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了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将合适的职位授予有才能的人。韩信善战,被汉高祖拜为上将;司马迁通史,被汉武帝拜为太史令;魏徴善谏,被唐太宗拜为谏议大夫。韩信战必胜;魏徴明得失,知兴替,这都证明了管理者用人要用当其位,让人才得其所,就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

正确使用人才就应用当其时。如果是人才,但长期不用,其才华就容易消耗。对人才的使用,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在人才的才智未达到一定量时,“拔苗助长”地过早使用,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会贻误工作。但是,如果很有潜力的人才多年难遇“伯乐”,势必出现人才积压,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因此,管理者要找准人才使用的“最佳使用期”,对人才适时安排任用,提高用人效益。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用人的高手,可以这要说,只有合理使用人才,组织机构才能得到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贞观政要

管理之要在于知人善任

“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很有特色,他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却通经史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使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明于断案,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结果他办事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而对于魏徴,更是知其性,而用

其所长。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徴:“你为

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徴并不求

◎唐太宗品评臣属。唐初涌现了许多名臣,他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房玄龄、杜如晦、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高士廉,戴胄、温彦博均为一时之名臣,李世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民均能量才所用、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他耿直的秉性,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贞

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求全责备,用人所长,这充分反映了唐太宗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他对于自己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如评马周:“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我,实在可以借助他。共同使国家政局康宁。”

评价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个人善于避免嫌疑,反应敏捷迅速,但是对于领军打仗的事,却不是他所擅长的。”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

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唐太宗在用人上是非常值得后人借鉴的,他知人善任,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无完人,所以高明的管理者会用人所长。而那些求全责备的君主往往都无法治理好国家。现代的管理者在用人上,更要懂得用人之道,绝不要用人之短,对人求全责备。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即是如何选人、用人,一个好的管理者看人的眼光一定要准,更要“亲贤臣,远小人”,使组织形成强大的核心凝聚力。不仅要善于识人,用人,更要懂得如何让这些能人为自己所用。

如,北京A家具厂的黄总就善于用人。黄总是这家家具厂总部招聘来的第二任分厂总经理。他是总部从一个食品企业挖来的,对家具行业一窍不通,营销方面也没什么建树,但黄总在充分了解员工的所长后,知道哪个员工适合做哪些事,就大胆授权,生产工作交由厂长全权负责,而市场方面则充分放权给市场部。黄总很少亲自做事情,都是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指令交代得十分清楚,并且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对应的奖惩机制,每件事情的结果都要过问,做得好的马上予以肯定,并且都有奖励,不是物质奖励就是口头鼓励。做不好也是鼓励为主,而第二次或第三次依然做不好,黄总就开始考虑裁人了。相反,对做事的过程并不太关心,对员工充分放权,市场运作、谈判及生产中给员工灵活弹性空间非常大。黄总善于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大家发表意见,这种方式使员工的投入度大大提高。也使厂里的效益很快提高了。

这就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例子,黄总的聪明之处在于知人善任,大胆放权。管理者

11

贞观政要

要识人,用人,并且能让这些人为自己所用,识人要鉴别出哪些是人才,适合组织机构的需要,而后把这些人放到最恰当的岗位,最后使其为自己所用。“用人”和“使人为自己所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善于用人是你把适合的人放到了适合的岗位上,而“使其为自己所用”则是如何使这个人全力地去工作并发挥出全部的能力。要使员工全力的工作,规范的制度与恰当的奖励很重要,西方世界冰冷的管理方式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在中国却并不适用,应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在这方面上,唐太宗可谓是用人之高手。哪些人适合做哪些事,他心里非常清楚。魏徵可称得上是贞观时期的奇才,魏徵之奇主要表现在他敢于向皇帝说真话——谏诤。进谏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很特别的一项制度。国家设置了一批谏臣,其职责是给皇帝提意见,称“言官”。朝廷做出决策,必须先听他们的意见,其他官员如果先谏官而言事,被视为举事不当。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国策上提出多条建议,而且在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施行上,也提出正确的见解;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束自己。魏徵总是言人之所难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后总能做出妥协,克制自己的脾气与欲望,从而成就了求谏纳谏的佳话。太宗说:“(魏徵)随时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太宗何其幸,遇魏徵。当然,也是魏徵之幸,遇明主。而管理者,领导的核心是给员工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可的舞台。即一个管理者先选对了人,而后让其做最适合做的事,再给其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该做的事。

官不必备,任人唯贤

贞观初,唐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唐太宗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

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贞观初,唐太宗说:“使国家安静的根本是得到贤明的人才。使国家达到治理的根本,只在于精简。衡量人的才能高下,授与适当的官

◎杜如晦觐见唐太宗。杜如晦,字克明,唐初名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所以《尚

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大臣,极受李世民重书》说:‘任用职官,惟在选用贤视,为唐初的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

13

贞观政要

要紧的是在于任用有德的人。’假若得到贤能之士,人数虽少,也足够了。那些不学无术的,纵然多又有什么用?古人也把选官得不到适当的人,比作在地上画饼子,是不能吃的。《诗经》上说:‘谋划事情的庸人虽然很多,但总是办不好事情。’孔子又说:‘一千张羊皮的价值,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昂贵。’”

古人已说得很透彻,治国之本,在人才;用人之本,在贤与能。古人用人的原则放在今天组织机构里同样适用。对于有才能的人,可以让他身兼几职。组织机构如果用错了人,或者滥竽充数,不但不能为机构创造业绩,反而可能会使机构蒙受损失。所以,一时没有适当人才的时候,可以暂时缺员,而不能勉强充数。一般说来,缺员不会产生什么害处,反而可能使其他员工积极努力,调整自己的行动,发挥内在潜力,使之接近或达到这一职位的要求。

治理好一个组织机构,必须选拔贤能之才,才能越搞越好。而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首先要有爱慕贤才之心,要善于去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还要求管理者有容人之量,有聚集人才的本领,有正确的择才标准。

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当然也要善于选择有才干的人。马克·麦考马克《在哈佛商学院学不到的经营之道》中说:“要雇用比你更机智的人。”美国已故钢铁大王卡内基十分重视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组织,别人给他写的墓志铭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善于使用比自己更能干的人来为他服务的人。”美国很多创业者谈“企业家创业入门要诀”,其中有一条为“雇用精明能干的员工,不但有助于业务的拓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们学习。”普通认为经营者雇用有才能的员工,于组织机构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日本企业为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选拔。他们认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他们的格言是“事业即人”。日本企业经营特色之一是“年功序列制”,但在发展和举荐人才上,他们却常常打破规矩,破格提拔人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句格言:“从普通人中得到非凡的成绩”。松下非常鼓励经理人员在员工中去发掘人才和有潜力的人,并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松下告诫他的经理们说:“一名经理应从多方面来了解下属人员的潜力,以便在如何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发现人才同样重要,善于发现人才的管理者往往都是成功的管理者。用人得当也是成功的管理者的特征之一。

唐太宗说过“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此话十分深刻,运用到现代组织机构的管理上,仍然是非常适用的。组织机构任用管理者,必须以用对人为要,用了有贤德的人,好人都跟着来了,若用错一人,机构的风气跟着也变得乌烟瘴气。

贞观三年(627年),唐太宗问吏部尚书杜如晦:“近来朕看见吏部择人,只重视其言词文笔,却不知其品行。过了数年之后,恶行渐渐败露,虽然加以刑戮,但百姓已受其害。如何才能获得人才?”杜如晦回答说:“两汉取人,都是从乡闾着手经由州郡推荐,然后启用。所以当时可以说人才济济。现在每年选集,为数千人,大家虚饰外貌文词,人品不可知悉,考选当局只能依据其阶品分派而已,这样的考诠选录,道理实未精辟,所以不能得到好人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