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写贾琏的穿越 > 第111章 选将(第1页)

第111章 选将(第1页)

就在林如海踏入京城的稍早些时辰,政事堂内一场关乎辽东战局的重要朝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殿内庄严肃穆,朱红色的廊柱矗立两旁,金色的琉璃瓦在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可这辉煌的景象却难以掩盖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气息。

参会的众人皆是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内阁诸臣齐聚一堂,首辅李嵇面容冷峻,目光如炬,沉稳地端坐在首位,周身散发着上位者的威严;吏部尚书夏崇神色轻松,不时轻捻胡须;礼部尚书刘学义正襟危坐,眼神中透着几分笑意;刑部尚书胡之问面色严肃,双唇紧闭;工部尚书李轲则微微皱眉,显得有些心神不宁;枢密使牛继宗身形魁梧,气势不凡,此刻正专注地聆听着众人的发言;漕运总督俞鹤伦静静端坐,目光深邃。六部九卿的其余官员们也都正襟危坐,神色各异,或紧张,或期待,或沉思。

枢密院枢密副使淮阳侯府现袭一品抚远将军的陆庆祥,身姿挺拔,面庞冷峻,他在牛继宗升任枢密使后,在勋贵们的推举下,才得以坐到如今这个位置。

枢密院以正副枢密使为首,下有三司——军机司、武备司、镇抚司,五院——靖安、神策、武选、越骑、玄武。

三司五院主官外,另设有左右都中郎将、三位枢机学士。左右都中郎将是枢密院唯二直接掌握军队的,手下各有一千五百武选郎,号左右卫旅。枢机学士由翰林院学士选任,执掌文书。

而今天在京的三司五院主官,右都中郎将,枢机学士也都在场。

京营诸将亦是齐聚于此。现任京营节度使曾经,身姿笔挺,四营正副主官们也都精神抖擞,身着戎装,散发着武将的豪迈之气。此外,还有各府在军的勋贵将领们,他们或交头接耳,或神色凝重。

隆兴帝高坐御座之上,头戴冕旒,身着龙袍,神色威严,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会议伊始,按照陈瑞文定下的军略、枢密院拟定的用兵部署,进展还算顺利。

南线主将定为襄阳侯府的戚建辉,他所率领的部队为蓟辽左镇部分军队,兵力一万。而统帅一万关内军队与之汇合的是宁武军节度蒋子静,他是蒋子宁的胞弟,宁武军员额六千,驻地山西宁武府。这支部队一直作为大同、朔平、归绥的后备支援部队,全军皆为轻骑兵,只是披甲率仅有四成,另外四千步军从山西平定州抽调而来,披甲率稍高,达到六成。

中央集群的主帅自然是总领战局的蓟辽总督陈瑞文,其麾下有两万五千蓟辽军主力,两万步军营,两万九边军队,五千察哈尔骑兵。

其中步军营由步军都统严兴民统率,九边军由朔平军节度赵佟、代州军节度秦守志、靖安院都指挥使裕之夫三人分别统领。赵佟是牛继宗的妻弟,秦守志出身石家家将,裕之夫则是侯景熙的连襟。

然而,北线主将的人选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曾经认为北线以一万步军营为主力,五千蓟辽军、五千察哈尔骑兵为辅,应由京营将领出任主将,以确保北线内部指挥稳定。

这一观点得到了隆兴帝和众臣的初步认可。于是,神策院参赞使关峯推举步军营右翼步军统领柳岐担任。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神色各异,有的微微皱眉,有的面露难色,却没有人马上出言赞同。

武备司都统制常荥立刻站起身来,神色严肃地说道:“柳岐不妥。他一直在京营内任职,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阵,北线战情复杂多变,他恐怕难以应对。”

常荥的话直指关键问题,众人纷纷意识到,京营内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北线主将。

论及临阵指挥军阵、厮杀搏斗,京营内部的高级将领中,除了曾经、何会,就连严兴民也只是在地方打过治安战和平定民乱的小规模战斗。一旦指挥兵力超过一万人,仅凭猛冲猛打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至于京营内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诸臣都讳莫如深的问题。

常荥的话引来了一两声附和,随后殿内又陷入了沉寂。让何会领军,众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究竟用谁,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最后,隆兴帝将目光投向牛继宗,问道:“牛爱卿,你身为枢密使,有何建议?”

牛继宗被皇帝点到后,躬身向前,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北线正如曾大人所说,战情复杂,任务艰巨,非得老将不可胜任!”

隆兴帝追问道:“那你有何人选?”

牛继宗沉声说道:“臣推荐镇抚司大都护虞昭文。他在嘉祥二十二年时任前锋军参将,曾跟随老齐国公深入战阵,对后金军战力十分熟悉。后来又调任湖广,作为老将征讨云贵叛乱土司,有着丰富的临战经验,堪当此任!”

牛继宗的话一出口,引得殿内群臣议论纷纷。首辅李嵇将目光投向那个满头白发、精神略显不济的老将虞昭文,心中暗自思忖,今日之事真是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身处武将群中的虞昭文,听到牛继宗的举荐,顿时瞳孔大震,不可置信地看向牛继宗那雄壮的背影。面对周围投来的打量和诧异目光,他不禁有些羞愧,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但很快,反对之声便此起彼伏。兵部右侍郎兰豫安站出来,向陛下禀奏道:“陛下,臣以为不可。虞老将军当年作为参将,不过是跟随老齐国公而已,那时他年纪轻轻,只是粗临军阵,见识未必深刻。况且嘉祥年间,上皇命其领军征讨云贵,当时满朝皆赞同,结果却损兵折将,空耗国力。

上皇盛怒之下,将其夺爵,命其戴罪立功,又下命组建湖广总督府,挑选精兵良将,时任湖广总督重用何将军,才有了平定苗乱的战果。

臣下看来,虞老将军并非合适人选。”

兰侍郎的话条理清晰,句句在理。虞昭文资历虽老,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实在难以服众。而且,京营的兵未必会听他的指挥,至于那五千蓟辽军,更是有着诸多复杂的关系和故事。

身处勋贵中的柳芳,听着朝臣们的议论,心中觉得有趣极了。勋贵内部都清楚,当年上皇让虞昭文领军征讨云贵土司,是想在齐国公府倒台后,用虞家取代齐国公府。可惜虞昭文辜负了圣恩,错失了光大家业的机会,最后落得个潦倒下台的下场。

上皇盛怒之下将其夺爵,要不是后来跟着年轻的何会捡回一些功劳,今天他能不能站在这里都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这是一桩难以言说的公案。

而身处文臣中间的贺襄,则若有所思。虞昭文与镇国公府毫无交情,虞家出身湖广,是西南系的一员。从最初的关系来讲,虞家同齐国公府关系密切,可虞昭文征讨云贵这一役,无论成败,都在虞家和陈家之间种下了嫌隙。

虞昭文平叛失败,导致虞家爵位被夺,上皇对他又羞又恨,不再重用他,使得他既不能回到蓟辽,又无法扎根湖广,只能在中枢赋闲十余年。

他能坐到镇抚司大都护的位置,一是资历够老,二是运气够好,同资历的很多人都死在了争储之中,三是镇抚司是个得罪人的位置,既没兵权,又容易被勋贵将领们看作是皇帝的眼线,四是他虞家同皇后娘娘一家有亲。

牛继宗此时提议此人,怎么看都透着诡异。再看虞昭文的表情,他事先恐怕都不知情。贺襄心中暗自思忖,等等……北线主将的人选,勋贵内部难道就没有商议过吗?这不正常呀。

他看向武臣众人,只见他们对于牛继宗的提议,也是议论纷纷,可关键的几人却都是一脸平静,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呢?

牛继宗自然不甘示弱,立刻为虞昭文辩驳道:“陛下,虞昭文生于蓟辽、长于蓟辽,当年领军征讨云贵时,因不熟悉当地兵情、地理风情,才有了败绩。且为将之人,谁敢说自己用兵从未有过败绩?望陛下与诸公明鉴!”

兰豫安毫不退缩,继续反对道:“陛下,牛大人此言有失偏颇。当年虞老将军不识下兵,难道今天就识下兵了吗?虞老将军已离开蓟辽十余年,对于五千蓟辽军都未必能说得上掌握,更何况是作为北线主力的一万步军营!请陛下三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