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梅浦公路桥的时候,先头连队传回了一个消息:前面桥梁堵住了!
宋鸿飞立即带领团部的数人驱马赶上前去,他远远就望见公路两旁停着不少大卡车,又走近一些,就清楚的看到大卡车后面拉着一门门大炮。
“那些白痴,给日军飞机指示目标吗!”宋鸿飞不禁暗骂。
走到近前,只见人群嘈杂,一片混乱。
“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走?”团附刘子淑下马快步走上前去问话。
“桥上埋有地雷。”有人告诉刘团附。
刘团附看了看四周,发现路面的地雷都被标出了,不少士兵小心翼翼的避开,从桥面上通过,说道:“不是还能过吗,为什么都堵在这里?”
“人能过,车和炮过不了!”一个炮兵少校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原来前面撤退的部队在两端桥头和桥面上都埋设了许多地雷,以阻止日军追击,但是由于组织混乱和通讯不畅,后面还有很多部队没有撤完。
后面的部队步兵还好办,可从两边涉水过河,也可从桥上避开地雷过,但炮兵就没有办法了。
炮10团2营和从浦东撤退的炮2团1营2连被堵在这里,无法过桥,急得一个劲骂娘。
炮10团大部已撤至无锡和常州,团长彭孟缉本来也已经率领团部撤到了苏州,一听后面的2营报告说桥上埋下了地雷,大炮无法通过,急忙赶回来查看。
但彭团长面对着路上布满的地雷也束手无措,急得失声痛哭:“全国能作战的就只有这么一个重炮团了啊。”
左右数十里,这是唯一的公路桥,眼下日军情况不明,无法绕道。
唯一的办法就是由工兵排除地雷,让炮车从桥上通过。
要不然就只能把大炮都毁掉了,炮兵们自然都舍不得,一个个急的眼睛都红了。
但所有的步兵部队都急着撤退,归心似箭,根本没有人理。就算有少许人深明大义,也是爱莫能助,因为不是工兵,不懂排雷。
在当时的国军里,技术工兵部队简直比炮兵还稀少。
“刘团附是教导3团的?你们宋团长呢?”彭孟缉看到了刘子淑团附的胸章,急切的问道。
彭孟缉已得知宋鸿飞的教导3团担任殿后任务。
“宋团长,我是炮10团团长彭孟缉。”看到宋鸿飞走上前来,彭孟缉心急如焚地说道,“这可怎么办啊,排不了地雷,我的一个营还未过桥啊!”
“炮兵不是先撤了吗,怎么落在了后面?”
“日军飞机盯得紧,由于躲避轰炸,沿途道路又破坏严重,最后撤退的2营一路上走走停停。还有他们,炮2团的一个山炮连,也被堵在这里了。”
方才那位炮兵少校走上前来,敬礼道:“宋团长,炮兵第2团2连少校连长郭文河!”
宋鸿飞已看到路边停了两列拉着8门sFH18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的亨舍尔T33G1牵引炮车,还有拉着4门博福斯75毫米山炮的骡马车。
他感到头都有些大了。
不抛弃,不放弃!
他一直在教导总队灌输这个信条。
不分步兵炮兵,都是国军,都是战友,抛弃战友、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行为他绝对做不出来。
而彭孟缉又一番话更像是号准了宋鸿飞的脉,直敲在他心坎:“这些珍贵的武器装备,国家花费了多大的代价才换回来,多少人的心血啊!宋团长,这其中也有你很大的功劳在里面啊!”
炮10团和炮2团的官兵眼睛里流出期盼的目光,注视着宋鸿飞。
宋鸿飞环顾四周期盼的眼神,又看着这些现代化的重炮,感慨道:“国之重器啊!”
淞沪战场的日日夜夜,多少士兵顶着敌人雨点一样密集的炮火浴血拼杀,用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钢铁火海,多么悲壮,多么惨烈!不就是因为我们落后,我们缺少这样的国之重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