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那就要和他们干!就算是不为朝廷不为大明,单纯是为了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后世子孙,也要和他们干到底!”
“如今鞑子势大,咱们不能硬干,先要避其锋芒慢慢的找机会。”
“京城已经落入鞑子手中,咱们这一片肯定是保不住了,眼下只有先行撤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慢慢的和他们周旋。”
“十二天之前,撤离的总动员令就已经下到各家各户了,愿意跟着咱们大旗军一起走的,咱们的子弟兵一定会拼死保护你们。不愿意走的也不勉强,只是需做好为奴的准备。”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大旗军组织架构的好处了。
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或是父子兄弟或是亲戚子侄,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有一个本地家庭。若是撤退的话,子弟父兄一定会拼死保护,若是不跟随大旗军一起撤退……父兄子弟都走了,妻儿老小留下来还有意义吗?
“我知道故土难离,我也知道大家舍不得走,奈何形势逼人,不得不走。”李吴山高声叫喊着:“但我们一定会杀回来,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家园。”
“这里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全都是我们的,就算是我们走了也不会留给外人,更不会留给鞑子和他们的走狗!”李吴山环指四周厉声大喊:“清野令早已告知了大伙儿,在这最后时刻,能带走的全都带走,实在带不走的全都砸烂烧光,就算是一根柴草一块砖头都不会留下!”
“据我刚刚得到的消息,鞑子兵已经准备快到县城了,估计最多三日就能到达这里,时间紧迫,我们一定要快。”李吴山扯着嗓子高声大喊:“今日我们失去的,将来一定会拿回来,我发誓一定做到。你们有信心吗?”
复国之重任,家园的存毁,全在这一念之间。
台下的两千多健卒早已做过充分动员,一个个热血上脑胸中血沸,使劲儿的用大扎枪敲打着地面,形成一股怒海狂潮般的节奏
“兵威之盛,士气之雄,从未见过,看来光复我煌煌大明将自今日始!”那些个侍卫和文官们早已被眼前的激昂场面激的心潮澎湃,信心也随之高涨起来。全都觉得凭借这两千多人马就能够力挽狂澜再现大明辉煌。
连程园毕等“外臣”也开始跟着士兵们的节奏高声呼喊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路恭行微微皱眉。
李吴山说的这一番话在情在理,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只是似乎存在那么一点点的不妥:自始至终,李吴山都没有说过一句要效忠于太子的话语,根本就是提都没有提过,而是反反复复的说要效忠于崇祯皇帝。
大旗军本是崇祯皇帝允许建立的,效忠于他看似完全合理,但却有点儿不正常:因为崇祯皇帝早已大行殉国死社稷了。
效忠于一个早就死了的皇帝,这就是等于没有效忠的对象嘛!
为何李吴山没有把这份忠臣报效的心思从已故的崇祯皇帝转移到太子身上来呢?
就眼下这个形势,太子就是大明,难道李吴山不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已隐隐的感觉到了一点什么,但此情此景真的不好在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做过多纠结,只能理解成李吴山依旧心怀故主。
李吴山一直都宣誓对崇祯皇帝效忠,这有错吗?
当然没错,一点错都没有,毕竟在正式登基之前,太子依旧是太子!
越来越高亢的呼喊声中,建军仪式已到了最高潮,席卷在天地之间的呐喊声仿佛滚滚惊雷,一面玄黄的三角大旗高高飘扬,在越来越炙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所有人都热血沸腾,只有一个人例外。
站立在远处人群中的崔耀祖根本就不算是大旗军的正式成员,连穿上那身黑色制服的资格都没有。
这个阉党余孽始终站在远处冷眼旁观,就好像是个很懂行的戏迷正在观赏一出精彩大戏,虽然看的很认真却从未把真心投入进去,反而在心中暗暗评论:
“李吴山这小子,演技真的很不错,一副孤忠之臣的扮相,说着慷慨激昂的台词,连我这样的老戏迷都差一点要相信了。”
“什么狗屁的煌煌大明,明明已经咽下最后一口气,就差钉死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埋进坟墓了,还在这里诈尸,真的很没有意思。”
“从来就没有千秋百代的王朝,更没有永不衰败的帝国,朱氏先祖开创的煌煌大明已经到了退场的时候,还在这儿吆五喝六的不肯下去。这些个笨蛋还把李吴山当做是拯救大明朝的忠臣,却不知他早已披上了大明的虎皮给自己打算了。”
所谓的大明忠臣,所谓的复国重任,不过是被李吴山高高挑起的幌子罢了,至于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崔耀祖觉得自己很清楚。
只要李吴山羽翼丰满,只要时机合适,李吴山就一定会把“大明朝”的外衣扯下来。
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本就是最常见的事儿,当年的朱洪武也没有把江山还给赵宋,凭什么李吴山就给朱家卖命?
自从听说了“十八孩儿掌神兵,泥潭之中出大鲸”的谶言之后,崔耀祖就很清楚的知道李吴山不是大明的忠臣,而是乱世枭雄。
崔耀祖敢拿自己的眼珠子打赌,李吴山一定会成为大明版的曹孟德。
至于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就至于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大旗军已经成立,用不了多久,答案就会出来了。
对此,对大明朝没有丝毫忠诚和留恋的崔耀祖始终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