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闻言,欣然点头。
“董卓倒行逆施,残暴无度,我已经收到了消息,长安那边快要坚持不住了,如今局势已经绷在一根弦上。”
“只等这根弦断裂,董卓势力便会土崩瓦解,如同流沙倾泻而下。”
“如此大好良机,我又怎能错过,自会尽快择时兴兵讨伐,将被董卓裹挟胁迫的朝中百官,一并援救回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听到曹昂承认这个计划。
荀彧脸上的喜色再也遮掩不住。
兴奋之意仿佛要化作实质,从眼眶之中奔涌而出。
要说曹昂手底下的文武群臣之中,谁对大汉朝廷最忠心,谁对刘姓汉室最为忠诚。
那毫无疑问是荀彧荀文若。
……
当初荀彧之所以投奔到曹昂手底下,就是因为他认定了,曹昂也是汉室忠臣,和自己属于同一类人。
其后越发坚定的站在曹昂这边,为曹家的扩张做出了不懈努力,尽了自己全部的忠心和能力。
除了被曹昂的个人魅力所征服。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曹家实力强悍,而且极具希望。
若说这普天之下,有谁能够兴复汉室,有谁能够重整河山。
那在荀彧看来,非曹家莫属。
因此在汉朝二元君主制的前提下,荀彧毫不犹豫的对曹家付出了忠诚。
而现在听曹昂这么一说。
准备兴兵讨伐董卓,迎回天子和百官,重建朝廷,这完完全全就是荀彧的心中所愿和半生所想。
他岂能不为之而兴奋、振奋呢?
毕竟曹家什么实力,荀彧作为内政系的首席文臣,是比谁都清楚的。
倘若长安那边的局势,真的已经绷在一根弦上,那以曹家现在的实力,攻打董卓简直如探囊取物!
……
不过在一番激动过后。
荀彧还是很快冷静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细细的咀嚼了一番,曹昂方才所说的话之后,敏锐的从中提取到了关键字眼,也就是最后一句话。
“将军,您所说的还于旧都,是指要将朝廷迁回洛阳,在洛阳的一片废墟之上,重建朝廷的规制吗?”
曹昂微微颔首。
这正是他的计划。
只是荀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
却不由略微皱起了眉头。
仔细沉吟思索了一阵,随即有些迟疑的对曹昂拱手言道。
“将军,请恕属下斗胆直言,将朝廷迁回洛阳,恐怕并非上上之选啊!”
“洛阳虽为大汉都城,但深受董贼肆虐,且其临往长安之际,还在城中纵了一把大火,将诸多宫室给焚烧的残破不堪,现在还留下了一地的残骸。”
“而且最重要的,在于以洛阳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河洛之地,都已十室九空,根本就见不着几个百姓。”
“而没有百姓作为根基的话,即便在洛阳重建朝廷,恐怕也没什么意义,而且也难度巨大啊!”
……
荀彧倒是发自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