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户人家,家境十分窘迫。豆腐没涨价的时候,天天靠吃豆腐;豆腐涨价了就天天吃咸菜,过得很可怜。有人问他家的女人,怎么会混到这个地步。她哭诉着说,丈夫的工厂长年放假,开不出工资;他又不争气,置办了个三轮车,出去拉脚,可干不上三两天,就想撂挑子,嫌累,还爱喝点儿酒,摸个麻将。按理说,拉脚怎么也可以每天弄个二、三十元,可他就是不愿干。
按理说,拉脚很挣钱,每天怎么也可以弄个二三十元,可他就是不愿干。有钱不挣,这在南方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东北的生存条件既不同于江南水乡,也不同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许多人都知道东北是个饿不死人的地方。只要动弹动弹,就可以弄到东西填饱肚子,这大概就养成了东北人的惰性。
在延吉这座小城,稍微有点钱的家庭,不管什么活,都去找外地的民工帮忙。比如说,把一只煤气罐从一楼搬到五楼,给三元,干不干,如果民工同意就走,不同意再加两元。总之,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要找民工,所以民工的队伍便不断壮大,而队伍中却不见东北人。
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些小活的,或者说,东北人是不屑于干这样的低贱活的。“三个月挣钱,三个月过年,六个月干闲”,这是以往东北农民的年度循环。因为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东北人还有一个特点,冬天不干活。在东北,一些人挣到了钱,一些人还是过的很穷,但不管什么境况的哥们,一到冬天总是喜欢打麻将。
其实,到了冬天,仍然有很多挣钱的门道。但外出干活实在太辛苦,天寒地冻,雪深没膝,虽然能够挣到钱,却不如在家里呆着舒服。
针对东北人不挣小钱和懒惰的特点,聪明的生意人就可以立足于“小”,在日常生活方面动脑筋,赚东北人的钱。
5.豪爽大方
大概与黑土地孕育出来的关东大汉豪爽的性格有关,东北人到外地旅游、经商往往出手大方,不在乎别人算计自己那几个小钱,因此,与他们谈生意时得注意要铺张大方些。
东北人的豪爽耿直在全国是闻名的。所以外地人认为,对东北人只要能顺毛溜,交东北人比交其他省份的人强百倍。
东北某地有位做木材生意的老张,此人很少出远门,一次应朋友之邀,到湖北去谈一笔生意。见面之后,按东北人的规矩,请客喝酒。于是,他把几个湖北人找来,说:“咱们去一顿,哪家饭馆最好?”湖北人说,某川菜馆好。
进了菜馆,老杨没看菜谱,就跟服务员说,能做什么好一点的菜就上什么菜。然而张罗了半天,端上来的菜没有几道像样的。最让老杨生气的是,菜少得可怜,而且全都装在小碟子里,不是东北的大盘,这不是扫兴吗?
老杨一时怒起,唤出老板。老板连连打揖说:“这里全这样。”老杨放眼一看,旁边的客人的确如此。桌上只有两三个碟子,他们在慢慢地斟饮。老杨的气一时难消,令老板每样菜上了个重样,重重叠叠地摆满了一大桌子。事后,老杨常常提及此事,总笑话湖北人小气,不好做生意。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朋友在东北一家企业担任管理科的科长,所谓科长无非是厂长手下的一个办事员而已,大事小事厂长一人说了算,他一气之下,去了深圳。几年以后,他衣锦还乡,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
为了表示一下哥们义气,他在一家较好的歌舞厅摆设了几桌气派的宴席,一下子就花了三万多,令靠工薪收入的友人瞠目结舌。
这大概就是东北人的个性:大方豪爽。因此,与东北人做生意时,决不能太小气,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你才能与他们洽谈好生意,赚足他们的钱。
东北人讲义气,但这又往往以粗犷、带野性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张三帮了李四的忙,李四觉得很实在,免不了要打过来一拳,骂道:“你这混小子,倒是满能干大事。”而张三倒也很实在,很哥儿们,回敬一拳,应道:“我不帮你这个小杂毛,谁来帮你?”于是大家都很快活。这也符合东北人的性格,不骂几句,恐怕令大家觉得不太舒服。
东北人坦诚,换句话叫直心眼子没心眼子;其不好听的叫法,是“狗肚子里存不住二两香油”。有啥就唠啥,对什么不满就要发泄,这种发泄又缺乏南方人的含蓄,而是一竿子插到底,并且对任何事都采取倔驴式的做法。有些人也许抓住了东北人豪爽耿直心理,和东北人处得宛如一家人,亲兄弟姐妹一样,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6.无酒不成商,酒场谈生意
大概受天气寒冷的影响,东北人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招待客人热情大方,毫不吝啬,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大喝特喝,不醉不休,“宁伤脾胃,不伤感情”是东北人酒场上的座右铭。
东北人在酒场上异乎寻常的热情和豪饮,常常使不少外地客商望而生畏,甚至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
某市一家外贸公司与外商签订一项重要的经济合同,金额400万美元。在签订合同前的宴会上,公司经理为加深双方合作的诚意,大献殷勤,用尽各种手段,大劝特劝,使对方喝得酩酊大醉,最后住进了医院。事后,外商每想起此事,仍然不免胆战心惊。
东北人“豪饮”的大名早已远扬四海,与欧洲的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相比毫不逊色。东北的哈尔滨素有“啤酒之城”的美誉,哈尔滨入出奇的酒量常常令外地来的客商瞠目结舌。三伏天,两个小伙子,在一家小酒馆里喝一箱24瓶的啤酒,是一桩很平常的事。
在哈尔滨,如果你只能喝一瓶啤酒,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带着一瓶啤酒的量,坐在酒桌上,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没面子,说起话来没有底气。
曾经有位广东来的生意人,到东北谈生意。酒桌上,他弯着身子站起来,不断地、一脸诚恳地、近乎于哀求地向在座的各位解释自己如何不能喝酒,最后,还从口袋里掏出药瓶来给在座的各位看,反复阐述自己的病目前严重到什么程度,医生又是怎么说的,以证明自己是诚实的。但是,他还是没有取得在座各位的理解与谅解。
有人说过,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结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于该民族的饮食结构,这话不无一定道理。的确,酒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对于“海量”的东北人来说,尤为如此。
看来,要想到东北做好生意,没有惊人的酒量是很难在商界立足的。如果本人的酒量不大,解决的办法就是带上陪酒员跟随,这在东北人的生意场上是允许的。
如果在东北,五、六位朋友聚一桌,喝个四、五十瓶啤酒,另外,还加上相当数量的白酒,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东北人到外地做生意,往往是几个人结伴,一路潇洒地喝向南方。一次,在青岛,几个东北汉子要了一桌好菜喝啤酒,正逢上那天大家酒兴特别的好,结果啤酒瓶子排了一地。
酒店老板立即警觉起来,以为遇到了什么坏人,赶紧报案。派出所来了两位民警,进屋一看,也吓了一大跳,以为是歹徒获得了不义之财,正在大庆大贺呢?上前一盘问,几位东北商人报上家门。民警一听“东北”二字,便卸下了心中的疑虑,说声“抱歉”,放心离去。
东北人喜欢喝酒,也会喝酒。但是,东北人喝酒也有规矩,这在生意场上是不能违反的。在外地,特别是在南方喝啤酒时,桌上放四瓶啤酒,大家像喝白酒那样一点一点地呷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哈尔滨,只有两种情况会出现一个餐桌上只摆放四瓶啤酒的现象:一是丧餐。给亡者出完殡,大家辛苦了,歇一歇,吃点饭,喝一点酒——大家都悲痛啊!自然是吃不下也喝不下,因此只摆四瓶啤酒。二是“工作快餐”。领导或办公室临时安排的,几个人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简单地摆几瓶啤酒,意思意思,解解渴,清一清舌火,完了,马上投人紧张的工作。
但是,外地或国外到哈尔滨投资办事情的生意人,如果在哈尔滨谈生意招待对你有用的客人时,千万别只摆四瓶啤酒。如果你在餐桌上只摆放四瓶啤酒,就会让就餐的哈尔滨客人产生你要绝交的误会。弄不好,对方会拂袖而去。
最好的办法是,你安排服务员抬一箱啤酒来,放在餐桌旁。客人据己之量,自由提取。而且,你本人,或者你的搭档,必须有一个特别能喝酒的人。
这绝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种亲密无间的豪饮对一些棘手问题的解决,将起到有益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对东北人来说,做生意和喝酒是密不可分的,无酒不谈商,许多大生意都是在酒桌上拍板的。
哈尔滨人到外地去投资办什么事情,总是用哈尔滨的方式款待南方客人,你切不要以为款待你的哈尔滨人是个酒鬼,一个大手大脚不值得信赖的粗人。这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风习而已。
东北人讲义气,重交情,和东北人谈生意最好先联络感情,而感情又往往可以通过喝酒来加深。在东北人眼中,喝酒是感情深浅的衡量。“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