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府,朱瞻基脸色严肃的跟张辅在书房里面商量着事情。
这几天,广州传来的消息成为了北京城勋贵和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
仿佛朱瞻墉在哪里,大明的舆论中心就在哪里。
这让朱瞻基非常的不舒服。
“太孙殿下,从这个事情上面,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就是越王府旗下的作坊,在精钢生产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他们甚至比将作监旗下的炼铁作坊都要厉害,要不然没有办法奢侈到使用精钢来铺设铁路。”
“从这一点来看,越王府肯定是囤积了不少的兵器,随时都可以将新军的规模扩大。”
“甚至是扩大到非常夸张的地步。”
张辅也是满脸严肃的在那里说着自己的看法。
“第二就是说明越王府旗下的各个作坊,很可能再一次的迎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能的放大。”
“他们的蒸汽机,主要的目的就是给各个作坊提供特别的设备,用来提高作坊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将来他们的产品的竞争力会变得更加强大,让其他作坊变得难以生存下去。”
“甚至可以理解为越王府将来为了战争,可以随时的准备更多的后勤物资。”
作为一名勋贵,张辅看问题往往都会跟军事结合在一起。
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了。
不过,他的这些分析,都还是挺有道理的。
所以朱瞻基听得非常认真。
“第三,说明越王府旗下的岭南书院,开始发挥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威力了。”
“有些东西,之前我们还在纠结,现在看来不能纠结下去了。”
“越王府有岭南书院,我们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书院。”
“在北京城外寻找一块地,修建一座北京书院,我觉得是完全可以考虑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格局放大一些,北京书院的教谕,可以从岭南书院里头招募一批。”
“甚至岭南书院毕业的学员,我们也可以大胆的使用。”
“毕竟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成为越王党,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要追随越王殿下,而是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张辅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三个看法,让朱瞻基更加意识到了局面的不可控。
原本他以为朱瞻墉离开了北京城之后,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子。
人家就算是不在北京城,也一样是大明的焦点,实在是让人感到讨厌啊。
“从《大明日报》上面的报道来看,他们的蒸汽机是可以对外售卖的,我们是不是想要购买一批回来研究一下?”
“或者我们是不是也要安排一些匠人去研究这个蒸汽机?”
到这个时候,朱瞻基也不管面子不面子了。
丢了面子,只要里子还在,他就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