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发表当日,刘二明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或者说,刘二明是第一批读者之一——想当第一个读者,但小说发表十分钟后点开,发现评论区里已经有八个人抢沙发、抢板凳了。
刘二明一向认为,在他无聊的时候,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就能让他获得无上的快乐。
业余时间偶尔打打游戏,从来不看小说。刘二明甚至有些自命清高,对网络小说产生了不少偏见——
女生写的小说,全是冗长的恋爱情感纠葛,要么就是女主角过于完美,全世界的人都围着她转,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争风吃醋;男频小说更是胡编乱造了,剧情套路化,追求简单的爽感,主角万能又无敌,配角单一脸谱化。
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尼罗河之夜》的一些死忠读者,在经历了《攻略帅哥大作战》的低潮期后,依然对《异变边缘》满怀期待。
可是,点开这本小说,他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尼罗河之夜》一开场,就是女主角被人追杀、夺路狂奔的场景,紧张刺激,读者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异变边缘》的开篇是怎么回事?这么平淡的吗?
连着两大段都是风景描写,一会儿是玉米叶子枯黄蜷曲,一会儿又是几天前还饱满的稻穗如今全部干瘪。镜头一转,站在田埂上的老农双眼失神,脸上满是沧桑,手里的锄头无力地支撑在地上……
习惯了快节奏网络小说的读者们,读到这儿,心中泛起了嘀咕:这么长的篇幅描写老农,难不成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这可不常见啊!
“他的心,也像蔫了的作物一样渐渐枯萎。这是他们一家五口人衣食住行的来源……”
随着读者继续往下读,不觉间,他们的心好像随着那六旬老农的视角,感受到了土地上传来的绝望气息。
“平时收成不好,还有十里八乡的村子互帮互助。今年我们村赶上大洪水,你们村有余粮都借给了我们;明年你们村遇上干旱,就带着孩子来我们村吃饭把,反正只是多几双筷子的事。
今年却不行了。沿着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几乎两天之内,所有村庄田地都枯了。”
温暖淳朴的乡野社会风貌同样跃然纸上。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这个故事里,被撕碎的就是安宁平和、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第一章写老农的悲伤,第二章却又忽然转向一名普通上班族的视角。办公室里,他的老好人同事忽然变得暴戾,把键盘砸了;他女朋友又惊慌失措地打电话来,说她大伯在家庭聚会上忽然发疯,不管老幼,见人就打。
温云茵的场景描写是一绝,通过丰富的动作、对话乃至神态描写,很快就将读者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个问题上:这颗叫做“蓝球”的星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几天之内全部变了枯黄的庄稼,和城市里这些突然犯病打人的市民,有关系吗?
“原来是带悬疑神秘元素的科幻小说啊。”
当读者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翻开第三章,发现叙事视角又改了。
换成别的小说,读者大概要骂街了。怎么回事,一章就换一个主角吗?
可是,温云茵的写作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对环境场景的细致刻画,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读完一章更换视角,不会让人感到烦躁,反倒更加意犹未尽,渴望了解发生了什么。
光是读着每一章中主视角老农、上班族的所见所闻,一股寒意就从这些读者脊梁骨直窜脑门。
继续读下去,“蓝球”世界政府营造出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让读者甚至也产生了窒息般的压迫感,不得不将目光从屏幕移开,深吸两口气,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并不是那个由世界政府掌控的“蓝球”,这才平复心情,继续往下读。
读着这些文字都感到绝望,却又无法自拔。每个人都迫切想知道,在这样一个压抑感十足、疯病逐渐蔓延、一点点走向崩溃的世界里,主角该如何破局?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
读到主角的名字叫“卫望”,刘二明还没反应过来温云茵指的是“王伟”。又读到“哚辐完剂”,刘二明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