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李明夷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姑且不说他对中医的信任度,那一手简体字恐怕也没哪个药市能认出来。
“除了挂幌子行医。”他问,“还有哪里有医生吗?”
卢小妹步伐停下,转过头,用一种狐疑而小心的眼神打量过来:“你是不是头受伤了呀?”
话外之意——否则,哪有内行问外行门路的?
“我……是从异乡漂泊来的。”李明夷自问没有撒谎,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太了解陈留。”
他的神情看起来很正经。
左右卢小妹也没见过陈留外的情形,这样一说倒也将信将疑了。她重新迈开步伐:“你们那里没有官医吗?我们这儿有个朝廷办的官医署,不过里面都是很厉害的先生,从没收过民间的郎中,你肯定是去不了的。”
这种制度,听起来倒像是公办医院。
“治病救人的除了郎中,就只有官医署?”
以唐朝的富庶程度和福利机制,医疗系统的组成不可能如此简单。
果然,卢小妹的话还没说完:“当然不是了,我们陈留虽比不上长安洛阳,但也有一处养病坊,就在城东。”
这是李明夷第二次听到“养病坊”这个词。
他凝神回忆那节短暂的医学史课:“你说的是——悲田养病坊?”
卢小妹点头:“是啊,我阿祖的病就是里头看的,以前还给药呢!现下光景一年不如一年了,听说里头的‘无尽藏’也少有人捐,没得用了,所以渐渐便派不了药了。”
卢小妹讲的这些,李明夷也算略知一二。
根据他备课时接触的论文,悲田养病坊是武则天时期创立的一种慈善医疗机构,其主要职能之一便是收治穷苦病人,而承办这个项目的是当时的佛教,所以里面的医生也被时人称为僧医。
卢小妹提到的无尽藏则是佛教募捐的一种方式,除了政府的拨款,由百姓募捐的钱财同样部分流入养病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过,到了中唐时期,国力衰减,这个本意利民的政策也受到影响,推行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李明夷跟着卢小妹走着,来时那片青绿的稻田逐渐出现在眼前。他仔细思索片刻,接着提问:“那养病坊里面的医生,全部都是和尚?”
“那倒不是。”听到这个问题,卢小妹禁不住咯咯地笑起来,脖子后倾,拿仰着的眼睛水灵灵地瞧李明夷的脸。
这会倒像个小朋友该有的样子了。
可李明夷委实不懂她笑什么:“我脸上有脏东西?”
“不是。”卢小妹指了指他的头,“我看你头发,还以为本来就是和尚跑出来的,原来你不是啊。”
李明夷不禁哑然失笑。
唐朝不愧是最开明包容的朝代,土著居民看到陌生的白大褂、短头发,都自然而然往朴素的方向猜想,竟然没有一个人觉得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