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嘈杂的响声和脚步声越来越近,急忙躲在了一头石头雕像后面。这个雕像看样子像一头石牛,足足有两三米那么高,它的脖子被铁链拴着,铁链的那一头不知道通往什么地方。
待在石像后面藏好,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模糊地看到刚才发出声音的,是一群穿着古代铠甲的士兵。他们都拖着长长的钩戟,每个人背上都背着活鸡活鸭,看样子像是在急行军。
看着他们嘴里嘀咕着乱叫,正纳闷这群家伙是什么来路,却猛然惊醒了过来。
突然想了起来,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可能是遇到传说中的过阴尸鬼了。
以前常听人说,在一些死人过多的地方,往往会有冤魂游来游去,这也就是常说的过阴兵。看来也可能是一大群僵尸诈尸了。
那个阴尸鬼,是个90多岁的老太太。人年纪越大,照常理来讲,一般应该瞌睡很少的。然而这个老太太却是不同,每天都是瞌睡连天,好似永远也睡不醒的那种。
然后偶尔有醒,也只是搬个椅子靠在太阳下打瞌睡。嘴唇不停的煽动,也不知道在念叨些什么,每当人们想凑上去听,她又阴恻恻的笑着不说了。
每每见到她这样,村里有见识的老人就会说:“坏了坏了,这老婆子怕是要变阴尸鬼了。”活在山村里人,当然知道什么是阴尸鬼了。据说阴尸鬼,就是一些老到快要死的人,这些人半只脚已经跨进了鬼门关,但还有半只脚没进去,又吊着一口气不想死,于是也就成了这么个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东西。
他们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每到半夜就会情不自禁的灵魂离体,穿上自己的鞋子出去找没满一周岁的小孩,然后把小孩弄死,这样就可以拿到孩子的寿命来换自己的寿命了。至于为什么只能弄没满周岁的小孩子呢?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法力,仅靠着这还在人间的半死之躯吊着一口气,所以也只能弄死小孩了,当孩子再大一点,满了周岁,就是给他弄,他也弄不死了。但既然阴尸鬼,带个鬼字,他也就一定有他叫鬼的道理,那就是阴尸鬼晚上一旦穿上鞋子,大人们也就看不见他了,并且他还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走7,80里路。
因此,当很多人看见小孩对着一个地方哭时,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阴尸鬼。其实对付他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在小孩子的床头,放上金属锐器即可,这样阴尸鬼也就不敢近身了
话再说回来,村里的老人们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人们还都没怀疑,她已经变成了阴尸鬼。后来,第一个发现这个事情的还是她的儿媳妇,有一天她儿媳妇晚上起来上茅房,听见老太太房间有响动,然后平时又听见人们传说老太太要变什么什么的,于是就想去看个究竟,结果推开房门一看,老太太的鞋子果然不见了。这下给老太太儿媳妇给吓的,赶紧跑回房去喊他老公:“老公,老公,你妈真变了。”
“大半夜的不睡觉变个么事啊?”
“你赶快去看看撒,人睡在床上在,但鞋子不在床根前了。”
她老公一听这话,也惊的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慌忙火急跑到老娘房间一看,果然,鞋子没了。想想老太太这是作孽啊,自己个半死不死的东西了,还去害人家的孩子。但是叫他去杀了他老妈,我想是人都下不去手。于是无奈,第二天,夫妻两就赶紧去问村里的老人,看怎么才能不弄死人,又能不让他出去害人。
要说树老中心空,人老百事通。果然这一问,还真被他两夫妻问出了个办法。那就是有人说,只要在晚上老太太上床后,立马把老太太的床抬起来,掉个头就行了。这样阴尸鬼就被困在躯壳里找不到出来的方向了。
夫妻两听了,当天晚上回家就开始照做,等老太太一上床,两口子一人一头,抬起床就对调。两人把这方向一掉呗,那老太太就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大喊了起来:“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我不能死,我不想死。你们赶快把我的床调回去。”
儿媳妇:“妈,活了这么大把子岁数了,就是死也死得了,哪能一老去祸害人家的娃?
可老太太哪里听得进啊,只见她也不答媳妇的话,只是嘴里一个劲的叫着:“我不能死,我不想死,我还死不得。”
叫着叫着,媳妇和儿子就看见老太太床前的鞋子自己动了,啪啪的往门外跑,媳妇和儿子一看就晓得是老太太的魂又要出去了,于是一人一个扑了上去,可阴尸鬼是什么东西?那可是一个小时可以走7,80里路的玩意啊,比汽车都快。所以媳妇儿子自然是扑了个空,两人在床前苦等了一夜,第二天,老太太的鞋子才又湿漉漉自个回来。鞋子湿是,夜晚出去沾的露珠。
等老太太的鞋子一回来,儿媳妇就骂开了:“你个老不死的,还要不要脸啊,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贪生怕死,去祸害别个的娃。”
可骂也没用了啊,老太太出去一定是又祸害了一个孩子了,所以只是坐在床头上满脸满足的阴恻恻的笑。
看这招也不行,于是两口子,又出去请教老人们。
最后,老人们又给支了个招。等老太太一睡到床上,就让小两口,把老太太的鞋子提走,这样保管阴尸鬼再出不去。
于是当天晚上夫妻两又照计实施,果然,半夜就听到老太太在床上急的鬼哭狼嚎。
天亮后,老太太也不哭不闹了,只是搬把椅子坐在廊檐下晒太阳,就这么么了半个月左右,小两口都以为老婆子终于被治好了。于是儿媳妇就把7个月大的孩子,放在禾场上摇窝里了,想去池塘里洗个菜了做午饭。
媳妇想想老太太这么久没“发病”了,自己洗菜也就分把钟的事,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