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点头,因明立量,最常见的便是三种量,即:现量——用事实证明;比量——用逻辑推论;圣言量——圣人所说。
这其中,“现量”是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作用,仅以直觉去了知外境的自相。“蛇有足”自然便是典型的“与现量相违了”。
“我明白了,”玄奘道,“与现量相对应的是比量,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知识。宗支中既然有‘与现量相违过’,自然也有‘与比量相违过’了?”
“正是,”僧伽耶舍微笑道,“法师当真懂得举一反三,与比量相违过有很多,比如‘人不会死’。”
紧接着,他又给玄奘讲解了宗支的其它七种过失以及因支的十四种过失,三种比量及立破的一些方法。
老法师侃侃而谈,玄奘在一旁默默谛听。尽管因明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对于玄奘来说,入门却也不难,毕竟他在西行之前,曾经师从十三位名师,向其中的六位学习过瑜伽理论,而瑜伽理论中便有因明的成分,如今一遇名师指教,自然能够排疑解难、融会贯通。
迦湿弥罗国地处北印度,气候寒冷多雪,出产龙马及各类新奇的草药等。僧伽耶舍长老也精通医方明,常为来寺院挂单的僧侣百姓看病。他看病的方式很特别,凡是生了病的,首先要求绝食七天。在绝食期间,一般都能自动痊愈;确实不能康复的,才开始用药物施治。
后来玄奘发现,这种奇特的治疗方法并非僧伽耶舍法师独有,五印度的僧医与巫医给人看病,基本上都是如此办理。不同的只是,僧医使用药物加经文,巫医使用药物加咒语,但首先要绝食三到七天却是他们共同遵奉的。
在很多医者的眼中,食物是致病的根源。因此他们主张对病人先“净身”,即先把病人身体内外荡涤干净。手段不光是绝食,还有催吐、催泻、放血等方法。他们认为,只有病人的身体洁净了之后,用药才有效果。
有时,僧伽耶舍法师也同玄奘一起,到附近的山上采集草药。他告诉玄奘,遇到疾病伤痛,迦湿弥罗的巫医们是如何治疗的,僧医们又是如何治疗的。这两者之间虽有不同,却也可以相互借鉴。
玄奘对印度的医方明深为佩服,印度人称医生为“阿优吠陀”。“阿优”的意思是生命、年龄和寿命;“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所以“阿优吠陀”合起来就是有关生命的知识。外乡的人们又称这种医学为“吠陀医学”。
吠陀医学中有“地水火风、和合成人”的“四大”学说,认为人体“四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则全身共有四百零四种疾病。
《阿闼婆吠陀》据说是印度最早的医书,里面记载了七十七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其间也夹杂着一些巫术和咒术。
不过,对于玄奘来说,最著名的“阿优吠陀”是耆域——佛陀时代的名医。佛经里,关于他与佛陀的治疗事迹俯拾皆是。
僧伽耶舍长老便非常敬佩耆域,视其如神,尊他为“佛家医圣”。
《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中,完整地记录了耆域的故事,玄奘将此作为医学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
耆域又名耆婆,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的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一位婆罗门长者的养女,据说是在奈树花下拾得,因而被称为“奈女”。
频毗娑罗王曾在一次巡游中来到这位婆罗门长者的家中,与十五岁的奈女相遇,并且趁夜偷偷摸上她的闺楼,与之共度一宿。
离开之时,频毗娑罗王取下手腕上的金环送给奈女,对她说:“如果你怀了孕,便是我的王种,是女儿你就自己留下,若是儿子就还给我。以此金环为信。”
后来,奈女果然怀孕并生下一个男孩,颜貌端正。奇的是此儿出生时手把医药囊,人们见了,都惊讶不已道:“此子日后必为医王!”
这便是耆域。
耆域平安地长到八岁,其聪明绝顶,远超邻家诸小儿。那些小儿比不过他,就骂他说:“你这无父之子,淫女所生。有什么资格与我们相比!”耆域闻之愕然,回家之后便向母亲打听父亲的所在。
母亲取出国王留下的金环,对他说:“你不是无父之子,你的父亲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这个环上有他的印文。”
于是耆域便携此金环,前往摩揭陀国寻父。
国王见到金环和上面的印文,想起当年情形,不禁怆然泪下。于是便将耆域留下,立为太子。
两年过去了,王后韦提希生下一子,这便是后来的阿阇世王。耆域便对父王说:“我初生时,手把针药囊。这是上天要我去学医。父王虽立我为太子,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现在,父王有了嫡子,理应立为太子,承袭尊位。我愿意去学医术。”
频毗娑罗王也觉得有道理,他说:“你不做太子,便不能空食王禄。总该有个一技之长才好。你既然愿意学医,我便请国中的名医前来教你。”
耆域学医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玄奘始终想不明白,是真的对医术有兴趣,还是只想让自己有个谋生之技,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他想,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那时的耆域恐怕都不会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名医,千古流芳吧?
频毗娑罗王给儿子请的所谓名医显然都很一般,耆域很快就感到学无可学了,他开始自己到处找寻名师。有一回,他听说北印度地区的德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那里有很多“大医生”。于是,耆域便动身去了那里。
当时的德叉尸罗国为希腊人所统治,那里有一位医师,姓阿提梨,名宾迦罗,医术首屈一指。耆域便去他那里拜师,前后七年,从学医术。
七年之后,耆域已经将宾迦罗的医术完全学成,掌握了一切草木的成份与使用方法,还学会了推拿按摩之术,成了一位医术极其高明的医生。
目睹这位弟子的成就,宾迦罗十分欣慰。他决定对徒弟进行一场特殊的测试。
关于这场有趣的测试,佛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那天,宾迦罗递给耆域一只笼子和掘草的工具,对他说:“你出城去,在德叉尸罗国周围一由旬的地方找寻各种草,把其中不能用药的草拿回来给我。”
接到这个任务后,耆域即刻出发,在德叉尸罗国面积一由旬处,找寻非药草。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这个任务的难度之大,因为他所看到的一切草木,只要认真分辨,了解它的用处和特质,全部都能当药物使用。
最后,他只好空着手回到老师的住处,为难地对老师说:“我现在才知道,在德叉尸罗国要找寻到不能入药的草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看见的所有草木,都是有用的。只要了解它的习性并且正确使用,无不是灵药。”
看到这里,玄奘深有同感。佛教医学中的药物几乎全是生药,也就是自然的草木。在佛教医学里,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一切食物全靠用法来决定,只要善用其特质,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当妙药使用;相反,如果误用草木的性质,好东西也会变成毒药。
耆域不知道,这是宾迦罗老师对他进行的一场特殊的毕业考试。结果,他过关了。
宾迦罗欣慰地说道:“你的医术已成,可以离开了,因为你现在已经是阎浮提最有成就的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