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我想听乱世枭雄 > 第33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七(第1页)

第33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七(第1页)

南唐第一次求和(二)

周世宗柴荣,在御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当那份密报缓缓展开,透露出南唐重镇扬州竟如同不设防的门户,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紧迫。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国家疆土的一次重要收复,更是彰显大周国威,震慑江南诸国的绝佳契机。夜深人静之时,他反复思量,如何能在不引起过多动荡的情况下,迅速而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

春日的早晨,阳光温柔地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周世宗站在宫城之上,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决绝与智慧的光芒。他亲自起草了军令,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民生的关怀。四月初五,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他郑重地将这份军令交给了麾下智勇双全的大将韩令坤,并亲自为其披上战袍,寄予厚望。

韩令坤率领着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如同夜色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踏上了前往扬州的征途。他们行进间纪律严明,尽量避免惊扰沿途百姓,展现了周军不同于以往任何军队的文明之师风貌。沿途,士兵们口耳相传着世宗的仁德之令,使得百姓们虽闻战鼓之声,却无惧色,反而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抱有一丝期待。

而在军事行动紧锣密鼓筹备的同时,周世宗又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深谋远虑。他秘密派遣了多位使者,穿梭于密林与暗道之间,最终与南唐李氏家族的代表进行了会面。这些会谈,不仅仅是战场之外的交锋,更是智慧与诚意的较量。世宗以国家大义与百姓福祉为重,提出了共同保护南唐皇族陵寝的倡议,这一提议深深触动了李氏族人的心弦。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双方终于打破了敌对的坚冰,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他们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军事冲突中,共同守护这片承载着南唐历史与荣耀的圣地,不让战火玷污了先祖的安息之所。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周世宗作为统治者的宽宏大量与远见卓识,也为后世的和平共处树立了典范。

随着韩令坤大军顺利抵达扬州城下,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悄然展开。而在这背后,是周世宗与南唐李氏家族共同守护的承诺,以及对和平与文明的不懈追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这段关于智慧、勇气与仁爱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然而,南唐的朝堂之上,面对周军如疾风骤雨般的突袭,却显露出明显的措手不及与准备不充分。昔日繁华安宁的国度,如今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军队在连续的失利中,士气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迅速凋零。国主李璟,这位曾梦想着国泰民安的君主,此刻却深陷于无尽的惶恐与忧虑之中,他的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即将沦为亡国之君的深深恐惧。夜幕降临,金陵城的灯火似乎也比往日黯淡了许多,映照出他孤独而沉重的身影,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求和。

为了表达南唐求和的诚意与决心,李璟精心挑选了使节团队,其中包括了以口才犀利、能言善辩着称的翰林学士钟谟,他擅长以文字为剑,化干戈为玉帛;还有深谙经济之道、擅长谈判的户部侍郎,以及以智谋见长、在朝中颇具威望的工部侍郎李德明。这三人组成的使团,不仅代表了南唐的颜面,更承载着南唐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携带的贡品,每一件都经过精心挑选,意义非凡。御服,那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南唐对周朝权威的尊重与承认;珍贵的茶药,不仅是养生之物,更寓意着南唐愿以诚意换取两国的安康;金银器皿,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南唐的富饶与对和平的珍视;而那华丽的缯锦与犒军所需的牛羊酒食,更是展现了南唐不惜一切代价,只求两国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决心。这些贡品,总计金银器千余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物资更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无一不彰显着南唐求和的诚意与迫切。

四月初八,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南唐的使团穿越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前线,带着这些沉甸甸的贡品,缓缓行至寿州城下。城墙上,周军的旗帜随风飘扬,似乎在无声地宣告着他们的胜利。然而,在这一刻,所有的恩怨与纷争都暂时被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些贡品之上,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周世宗的裁决。这不仅是对南唐命运的一次考验,更是两国之间智慧与诚意的一次较量。

面对这两位口才出众、言辞犀利,仿佛能颠倒黑白的使者,周世宗柴荣的脸上并未浮现出一丝轻易被说服的痕迹。他身着一袭精铁铸就的铠甲,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冽而庄严的光辉,仿佛是他坚定意志的外在表现。他高大挺拔,立于高台之上,周身环绕的是全副武装、肃穆以待的士兵,他们手中的长矛与盾牌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峻的光芒,营造出一种不怒而威、令人心生敬畏的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世宗的眼神深邃而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他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般敲击在钟谟与李德明的心头。他的话语中,既蕴含着对南唐自称唐朝后裔,却在实际行动上背离了中原悠久礼仪与文化的深刻讽刺,那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与遗憾,仿佛是对往昔辉煌的一种追忆与对现实堕落的无奈。同时,世宗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南唐近年来与辽国勾结,舍近求远,企图借外力自保而非自省自强行为的不满与愤怒。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音节都透露出作为一代雄主的威严与决心。

在表达完这些情感之后,世宗直接而明确地告知钟谟与李德明,自己并非那些耳根子软、易于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的诸侯。他强调,真正的诚意与和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体现在行动上。他直言不讳地要求,唯有南唐的国主能够亲自前来,向中原王朝表达诚挚的歉意与悔过,方能彰显其改过自新的决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平息这场因误解与野心而起的干戈,让两国重归于好,共谋和平与发展的大计。这番话,不仅是对南唐使者的严正警告,更是对天下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明君,对于国家尊严与和平的坚定立场。

这番言辞,犹如锋利的剑刃划破沉寂的空气,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气势之磅礴,仿佛能撼动山河,让在场的钟谟与李德明二人不禁面面相觑,眼神中交织着震惊与无奈。他们的脸上失去了往日的从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对方言语犀利、逻辑严密的敬佩,也有对自己国家处境堪忧的深深忧虑。钟谟的眉头紧锁,仿佛能拧出水来,而李德明则是嘴唇微颤,几次欲言又止,最终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们心中惊骇不已,这份惊骇不仅仅来源于对方那不容置疑的强硬态度,更在于他们清晰地意识到,此番求和之行,原本就荆棘满布,而今更是雪上加霜,变得异常艰难。对方的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不得不正视那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难。

然而,作为使者,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即便心中波涛汹涌,也只能强压下所有的情绪,默默接受这份沉重的命令。他们整理好衣襟,将周世宗的严词警告铭记于心,那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威慑,更是对两国未来关系的深刻考量与布局。

匆匆之间,两人踏上了返回金陵的路途,脚步虽急,却难掩内心的沉重。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不仅是李璟的询问与期待,更有可能是朝野上下的议论纷纷与未来的未知变数。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他们都必须将这份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李璟,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使者的使命,也是两国间不可回避的现实。

而这场对话,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交锋,更是两个国家意志与智慧的碰撞。它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历史的长河,虽然只是瞬间,却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悄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或许会被这段言辞的犀利与气势的磅礴所震撼,更会为这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国际关系与深刻历史背景而感慨万千。

相关人物介绍:

韩令坤(923年-968年5月2日),字德顺。磁州武安县(今河北武安)人。五代至北宋初年着名将领。

韩令坤最初隶属后汉重臣郭威(后周太祖)帐下。后周建立后,为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右第一军都校等。后周世宗即位,升至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定武节度使。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间,参与淮南之战,先在正阳大破南唐,后攻取扬州、泰州,屡立战功,累加镇安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年),受命疏通陈颍漕运。又随世宗北征辽国,奉命守卫霸州。宋朝建立后,移镇天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成为禁军统帅。宋太祖亲征昭义镇李筠之乱时,他率兵驻屯河阳,后从讨淮南叛藩李重进。次年返京议功,被解除禁军兵权,出任成德节度使,封南阳郡公。他镇守常山七年,使北疆安宁。

乾德六年(968年),韩令坤去世,年四十六。追封南康郡王。

喜欢乱世枭皇:柴荣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乱世枭皇:柴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