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苏轼,简直让他们沉浸其中。
……
“不过惠州也并不是苏轼最后的被贬之地,在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大概是上位者看苏轼在惠州呆得也挺舒坦的,四年之后,又将苏轼贬到了儋州,儋州也就是海南。在当时的儋州,他是比之岭南,比之黄州还要荒凉的地方。据说,那里还有瘴气,很多人都在被贬到那里之后,因为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后死去。而这样的被贬,在宋代当时,据说是比之处死稍稍好的一个刑罚。”
“可哪怕如此,苏轼仍然前往了儋州。来到儋州之后,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并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徽宗继位后,天下大赦,苏轼从儋州回京。只是这个时候,苏轼已经60多岁了。60多岁,苏轼患有一系列的病,回京的路上,也是旧疾不断发作。在回京的路上,苏轼路过金山寺。因为他听闻,一代画家,也是他的好友李公麟在金山寺给他画了一幅画像,他想去看看。当来到金山寺看到这一幅自己的画像之后,苏轼不由得回忆起了他的一生。”
这时。
江宁拿出纸与笔。
他准备用一种速写的方式,来画苏轼的一生。
江宁先是画了三个人物。
一个是苏轼,一个是苏辙,另一个是苏洵。
三人一同离开眉山,前往了京城赶考。
苏轼百年第一。
随后江宁又画了一座老寺庙。
这是苏辙送别苏轼的地方。
苏轼以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开启了他的飞鸿人生。
随即便有苏轼第一次出任杭州。
再到徐州,密州。
然后是乌台诗案。
接着是被贬到黄州,惠州,以及最后的儋州。
苏轼也从偏偏一少年,在连续被贬当中,变成了白发老者。
“看着画中的自己,苏轼给自己写了一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前两句。
这其实说的是苏轼当前的状况。
他感叹自己命不久已,就像没能靠岸的小船。
小船在汪洋大海里面,随时都要倾覆。
这看起来心灰意冷。
可是。
下一句,却是画风一变。
虽然苏轼知道自己命不久,但他却仍然微笑。
正如这幅画像里面,不也是保持着微笑吗?
所以哪怕如此。
当他回首往事,仍是感觉这一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