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午夜奇迹的 > 第13章 闲谈11(第1页)

第13章 闲谈11(第1页)

在古老华夏的广袤大地之上,岁月悠悠流淌,无数的传统与习俗如繁星般璀璨,而丧葬之礼无疑是其中极为凝重且神秘的一颗。明器,作为丧葬仪式里独特的存在,承载着生者对死者深沉的眷恋与对未知阴间世界的敬畏遐想。

自远古始,明器的制作便已颇具规模与讲究。从精致细腻的陶器,那圆润的线条与精美的纹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生活百态;到厚重威严的青铜器,其肃穆的气息似能穿透时空,彰显逝者的身份地位;再到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木俑,或威武的武士俑,身姿挺拔,铠甲鲜明,仿佛随时准备为墓主征战;或温婉的仕女俑,眉清目秀,衣袂飘飘,宛如在阴间继续侍奉主人。每一件明器都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也是生者心意的凝聚,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想象中的阴间生活场景,让逝者得以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生前的荣耀与舒适。

随着时光的悄然变迁,后世之人更是发挥无尽的创意,复造纸车纸马等明器。那纸糊的车马,看似简易,却饱含着生者对死者的诚挚祈愿。当火焰升腾而起,纸车纸马化为灰烬,随风飘散,仿佛真的能带着死者的灵魂奔赴那遥远而神秘的阴间地府。正如孟云卿在古挽歌中所吟:“冥冥何所须,尽我生人意。”简单的诗句,却深刻地道出了生者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深情。他们深知,明器或许只是一种象征,一种自我慰藉的方式,但在那悲痛的时刻,却愿意倾尽所有,只为让逝者能走得安心,让自己的思念有所寄托。

且看那汝佶所在之家,本是一个和乐融融、充满书香气息的门第。汝佶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才情,眉清目秀的他,在诗书的熏陶下,气质儒雅,温润如玉。他的每一言谈举止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深得家人与邻里的喜爱。然而,命运的车轮却在不经意间无情转向。一日,汝佶忽感身体不适,起初只是轻微的倦怠与乏力,众人皆以为是他读书劳累所致,并未过多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如汹涌的潮水般迅速蔓延,高热不退,咳嗽不止,整个人迅速地消瘦下去,卧床不起。

家中顿时被愁云笼罩,亲人们围在他的病榻前,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汝佶的女儿,那孝顺乖巧的女子,日夜守在父亲床边,眼见着父亲在病痛中苦苦挣扎,泪水早已浸湿了无数的巾帕。在绝望与无助之中,她突然想起了古老的习俗——焚烧纸马,或许这能为父亲在黄泉路上增添一丝助力,让他的灵魂得以顺利前行。于是,她怀着虔诚与悲痛,在庭院中点燃了那纸糊的马匹。火焰熊熊燃烧,映照着她满是泪痕的脸庞,纸马在火舌的舔舐下逐渐化为乌有,唯有袅袅青烟缓缓升腾,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而在那阴阳交错的神秘瞬间,汝佶的灵魂仿佛真的脱离了躯壳。他只觉自己轻飘飘地浮起,穿过层层迷雾,踏入了一片混沌虚无的世界。四周是无尽的黑暗与寂静,唯有他孤独的灵魂在飘荡。正惶惶不知所措之时,前方忽然出现了一道模糊的身影,待走近些,才看清是家中的老仆王连升。王连升牵着一匹马,那马在这阴森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神骏,身姿矫健,毛色光亮。汝佶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心想或许这马能引领自己找到归宿。他艰难地爬上马背,然而,刚一骑上,便感觉马匹颠簸异常。仔细一看,才发现马足竟是跛的。每一步的前行都伴随着剧烈的摇晃与疼痛,汝佶苦不堪言,心中满是疑惑与惊恐。

当汝佶奇迹般地复苏后,他那苍白如纸的面容与迷茫的眼神,让在场之人无不揪心。他缓缓道出那奇异的经历,众人听闻,皆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此时,那焚烧纸马的奴仆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然说道:“是奴罪也。举火时实误折其马足,未曾想竟给少爷带来如此苦楚。”他的声音颤抖,充满了懊悔与自责,涕泪横流,不断地磕头祈求原谅。汝佶之遭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神秘的涟漪。让生者们在震惊之余,不禁对那阴阳交界的幽微世界充满了敬畏与深深的疑惑,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大门在他们眼前缓缓打开,门后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神秘,让人既想探寻又心怀恐惧。

再把目光投向六从舅母常氏。常氏一生善良温和,端庄贤淑,在家族中备受敬重。如今,她却在弥留之际,深陷于一种奇异的状态之中。她静静地躺在床榻上,眼神迷离,口中喃喃自语,那微弱的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又似在与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存在对话。她说道:“适往看新宅颇佳,但东壁损坏,可奈何?”侍疾者们围在床边,听到这莫名其妙的话语,心中诧异万分。他们面面相觑,皆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疑惑与不安。

待常氏的灵魂最终离去,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去查看为她准备的棺木。当棺木缓缓打开,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众人定睛一看,果见棺木左侧已然腐朽,且穿有一小孔。而那负责打造棺木的匠人与督工者,此前竟均未察觉这一瑕疵。此事宛如一个神秘的谜团,深深地嵌入了众人的心中,久久萦绕不散。人们不禁陷入沉思,灵魂是否真有预知之力,能在生死交替的那微妙瞬间,洞察那属于自己的归所的细微之处?是灵魂的超自然感知,还是仅仅只是巧合?这一疑问如同暗夜中的幽灵,在人们的心头徘徊,引发了无数关于生死、灵魂与命运的遐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世间,还有许多饱学之士,他们或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或在书斋之中默默钻研,见闻广博,能言善道。李又聃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风度翩翩,气质儒雅,一袭长衫在身,更显学者风范。他的居所常常聚集着各方学子,众人围坐在一起,或探讨诗词歌赋,或争论经史子集,气氛热烈而融洽。

一日,李先生在与友人的交谈中,言起了一件往昔之事。曾有一寒士,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他自幼便对读书充满了热爱,在那简陋的茅屋之中,昏黄的油灯下,寒士日夜苦读,手不释卷。他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科举成名的憧憬。多年的刻苦努力,让他在学问上颇有造诣,自信满满地踏上了科举之路。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应试,他都名落孙山。那一张张落第的榜单,如同冰冷的利刃,一次次刺痛他的心。

最终,在无数次的打击与失望之下,寒士心灰意冷,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望着那堆积如山的书卷,心中满是悲愤与不甘。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在庭院中燃起了一堆篝火,将自己多年来的遗卷一本本投入火中。火焰映照出他扭曲的面容,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他对着天空,发出了无声的呐喊与控诉。随后,他又牒诉于文昌祠。文昌帝君,在世人的信仰中,乃掌管文运之神只,是无数士子心中的希望与寄托。寒士此举,实是在向神明倾诉自己多年的冤屈与内心深处的不甘,他渴望得到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命运为何如此不公的答案。

是夜,寒士于梦中恍惚间见到了神之影像。那神明的身影高大威严,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让人不敢直视。只闻神语曰:“尔读书半生,尚不知穷达有命耶?”那声音如洪钟般在寒士的梦境中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重地敲击在他的心上。寒士从梦中惊醒,额头满是冷汗。他呆呆地坐在床榻上,望着窗外的夜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科举之路,本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无数的士子在这条道路上耗费了青春与心血,却最终在命运的捉弄下黯然离场。寒士的遭遇,不过是这无数悲剧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却也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穷达无常的无奈与悲哀。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个人的努力与命运的安排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是努力便能改变一切,还是命运早已注定了一切?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如同一个无解的谜题,困扰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我曾有幸侍于先姚安公身旁,先姚安公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在地方上颇有威望。他不仅在政务上处理得井井有条,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与培养也极为重视。其居所的聚奎堂,乃是家族子弟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堂中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

一日,我在与先姚安公闲聊时,偶然间述起了李又聃先生所言的寒士之事。先姚安公闻之,怫然变色,原本和蔼的面容瞬间变得严肃而庄重。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说道:“又聃乃应举之士,传此语则可,汝辈手掌文衡者,传此语则不可。”言罢,他缓缓抬手指向聚奎堂柱。只见那柱上有熊孝感相国题联曰:“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明明案牍,帘前何处有朱衣。”那对联的字迹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科举的庄重与威严。先姚安公目光深邃地望着那对联,继续说道:“科举之事,关乎国家选材,关乎士子命运,我等身为考官,当秉持公正,不可为这等宿命之语所影响,而失了公允。科举的目的在于选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之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若因个人的偏见或迷信而左右评判标准,那岂不是辜负了朝廷与士子们的信任?”我在一旁听得恭敬,心中暗自铭记先姚安公的教诲。从那以后,每当面对与科举相关之事时,我都会想起先姚安公的严肃面容与那深刻的话语,也对科举背后所蕴含的重大责任与神圣使命有了更为深刻、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兴衰、人才培养与社会公平的伟大事业。

在这尘世之中,海阳李玉典前辈亦是个声名远扬、见多识广之人。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皆能听闻各种奇闻轶事。他为人豁达豪爽,喜欢与友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其讲述总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李玉典前辈曾言,有两位书生,他们志同道合,皆对读书充满了热忱,为了能有一个清幽宁静的读书环境,他们来到了一座佛寺之中。那佛寺坐落于山林之间,四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清脆的鸟鸣声与悠扬的钟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寺内香烟袅袅,佛堂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这两位书生在佛寺的一间偏殿内安顿下来,白日里他们诵读经典,钻研学问,互相切磋,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夜方昵狎之时,却突遇奇事。只见那壁上忽然显现出一大圆镜,径丈余,镜中光芒四射,瞬间将屋内的一切照得毫发毕睹。两位书生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望着那突然出现的镜子,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疑惑。还未等他们回过神来,又闻檐际传来低语声:“佛法广大,固不汝嗔,但汝自视镜中,是何形状。”那声音空灵而又带着一丝责备,仿若从遥远的天际飘落,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听闻此事后,心中暗自思忖,这幽期密约,本应无人在旁,究竟是谁看见了他们的不当行为?两位书生断无自言理,又何以闻得那神秘的告诫之声?此事看似荒诞不经,违背常理,然冥冥之中,却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默默地监视着世人的一举一动。一想到此,不禁让人毛骨悚然,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但又仔细思量,世间之事,无奇不有,或许在那佛法庇佑之地,真有超自然的存在,在维护着某种秩序与道德规范。在这佛门净地,任何违背道德与修行的行为都将受到审视与警告。如此想来,此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它或许是上天对世人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处,都应秉持正念,遵守道德规范。

李玉典前辈还曾讲述过另一件奇事。有一位老儒,因生活所迫,在一座废圃中设帐授徒。那废圃荒芜已久,四周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弥漫着一股衰败与凄凉的气息。然而,老儒却并不在意,他只希望能在此处寻得一片宁静之地,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弟子们。

一夜,老儒正在榻上假寐,忽然听到垣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起初是隐隐约约的吟哦声,那声音抑扬顿挫,似是有人在诵读诗词,且颇有韵味。老儒心中诧异,这废圃之中早已无人居住,何来吟诗之声?正疑惑间,吟哦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辩论声。声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让,似是在争论某个高深的学问问题。老儒不禁微微坐起,侧耳倾听,想要分辨出他们在争论何事。

然而,没过多久,辩论声逐渐升级为嚣争声,双方的情绪愈发激动,言语间充满了火药味。老儒心中隐隐感到不安,这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常人所为。紧接着,更让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嚣争声之后,竟传来了诟詈声,污言秽语不绝于耳,老儒心中大惊,瞬间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遇鬼了。他在榻上战栗不止,冷汗如雨般浸湿了衣衫,身体紧紧地蜷缩在一起,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此时,那争斗之声已斗至窗外。其一盛气大呼曰:“渠评驳吾文,实为冤愤,今同就正于先生。”言罢,便朗吟数百言,句句手自击节,其声在夜空中回荡,带着一股傲然之气,似是对自己的文章极为自信,想要在老儒面前证明自己的才华。其一且呻吟呼痛,且微哂之,从那呻吟与哂笑之中,能感觉到他对前者的举动颇为不屑,仿佛在嘲笑对方的自不量力。

老儒惕息不敢言,他深知自己面对的可能并非普通之人,而是超自然的存在。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触怒这些鬼物,给自己带来灾祸。其一厉声曰:“先生究以为如何。”老儒嗫嚅久之,心中害怕极了,牙齿不停地打着寒颤。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紧张的气氛,以额叩枕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一大笑去,那笑声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嘲讽与得意。其一往来窗外,气咻咻然,似乎仍对刚才的争论耿耿于怀。至鸡鸣乃寂云,随着鸡鸣声的响起,一切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闻之胶州法黄裳,初听之时,只觉此事太过离奇,仿若天方夜谭,是人们编造出来的荒诞故事。然细细想来,在这世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本就难以分辨。这些奇闻轶事,无论是真实发生,还是人为编造,都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对生死、道德、命运的思考与追问。它们如同一颗颗神秘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故事森林,让后人在其中穿梭徘徊,感受着那来自过去的神秘气息与无尽魅力。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对人性与道德的反思与坚守,以及对生命与命运的迷茫与探寻。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它们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引发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遐想与思考。

喜欢午夜奇谈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午夜奇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