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大棚,同一个品种,只有一块地收的瓜不甜。这个问题难倒了年轻人,也难倒了库尔班大爷:“我十岁就扛着坎土曼下地种瓜,从没遇见过这种事。”
是温度高了低了,还是湿度大了小了;是肥料里的氮超标了,还是钾不够量;幼苗时伤没伤根,坐瓜前停没停水……他们一样样排查,直到姜南和倪女士辞行时,还没有找到原因。
她们还没走到大棚口,就听见库尔班大爷用维语吼起来。
接着纳瓦提古丽也说了几句,笑盈盈的,还带了点儿调皮劲。
为她们送行的瓦力斯猛然回头,与笑靥如花的姑娘遥遥相望。几秒后,他才恢复了在客人面前应有的仪态。
“没事。”他解释说,“爷爷的倔脾气又上来了。他说等种第二茬瓜的时候,他要来看着,不信找不出原因。”
于是纳瓦提古丽趁机邀请他来当大棚的技术顾问,作为交换条件,会用她的订单平台帮库尔班大爷卖瓜。
“这是件好事。”倪女士评价。
的确是个双赢的办法。不过听着身后库尔班大叔激动的声音,姜南可不认为他会答应。
瓦力斯也说,去年纳瓦提古丽就邀请过,他也极力助推,结果只是让库尔班大爷大发脾气。甚至骂他是被……
他没有继续朝下说。
“被狐狸精迷晕了头。”姜南暗自在心底补充。
她对瓦力斯的孝顺不置可否,只纳闷:“库尔班爷爷不喜欢大棚,可以坚持他的传统方法。你为什么不自己去参加大棚?”
老人固执无法说服,那就不要说服。新生代总会成为主流,就像瓜藤上总有绿色的新叶取代黄萎的老叶。在被血脉和伦理压制的少年时期,姜南自己就是这样坚持过来的。
“我要照顾家里的地。”瓦力斯解释,“用老祖宗的办法,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伺候瓜,爷爷年纪大了,那些都是我的工作。”
姜南正想说这是好事,让库尔班爷爷休息,自己也能放开手脚去干新事业。就听瓦力斯说:“老品种很好,是我们本地的宝贝,不能绝种。我会像爷爷一样种下去。”
老品种瓜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耐存放和运输。“以前也有内地商人来买过,太远了。瓜熟透了,路上就碰坏了。不等瓜熟就摘下来,味道又差太远。所以我们的瓜只在附近卖。”
当年哈密王把“加格达”进贡给清朝皇帝,是把瓜苗带泥土一起搬上马车,又有老练的瓜农随车伺候,一路走到京城恰好瓜熟蒂落,能尝到哈密瓜最佳的风味。
库尔班大爷一直为“御瓜传说”深感自豪,无论如何都不肯败坏瓜的名声。
他总说小年轻没吃过几十年前的苦头。曾经有段时间,全国都在卖“新疆哈密瓜”,真真假假,好的坏的都是哈密瓜,结果坏了名声,真正的好瓜也卖不出去。
“我们理解爷爷。我们这里是哈密瓜的原产地,鄯善甜瓜的美名是老祖宗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名声坏了,不止一家,一村,整个地区种瓜致富的路都会断。”
瓦力斯站在路口,回首望向大棚,眼神分外柔和:“纳瓦提古丽的大棚为什么不用化肥?用化肥一亩地可以产一千五百株哈密瓜,不用要少四五百株。她宁可减少产量,也要保证瓜的品质和名声。”
“我们?”他说了一大堆,姜南捕捉到两个字。
瓦力斯的耳朵有点红:“我和纳瓦提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