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王昌龄是跟随着盛唐时代一起落幕的。”
李清照: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却被一个宵小妄杀。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
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花甲之年。
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决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后,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
然后立即出发,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好面见家人。
这么多年贬谪生活,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经亳州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此时张巡那边告急,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
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
因而想要拿住这点,逼迫王昌龄低头。
王昌龄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
王昌龄在花甲之年,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
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
可怜一代才子,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
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
几日后,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
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王昌龄鸣冤。
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张镐除外。
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也很快知道了内幕。
一代才子,死于宵小之手。
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
但却暗中发誓,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
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
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
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离尘脱俗。
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动人心弦。
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经历整个安史之乱,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
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
如同永生花一样,在文学界里永不凋谢。(本章完)
ddyveshu。ddyv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