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子,这是来打探我汉军虚实来了,练兵之道岂能轻易道出。不过你小子纵然探得方法,但以你们东吴的军制想要练成我们汉军这般号令严明、戎旅整肃的精锐步卒怕是也难哦。”杨清不经意地瞥了诸葛恪一眼,暗自寻思。
“哈哈,诸葛都尉是找错人了啊。”杨清笑道:“不提后日杨某就要北上陇右无暇陪君了,就是某想回答也回答不出,杨某对此只是一知半解。
我汉军的战力皆是诸葛丞相一手操练出来的,令叔父乃是当世一等一的兵法大家,深明强军之道,都尉应该去问他而不是来问杨某啊。”
“问叔父吗?”
诸葛恪回头看了主位上正与自己父亲聊得正欢的诸葛亮一眼,心中不住摇头,暗道:“叔父向来公私分明,又对我向来严厉,我去问他,怕是又要被说一通。算了,还是不要去触这霉头了。”
转念又想道:“杨清这厮向来狡猾,就算问他怕是也探不出什么东西。二弟如今也在军中,明日何不让他带我去汉军营中走一遭,以我之能,定能看出些门道。”
计较已定,诸葛恪神色一变,大笑道:“君侯说的极是,恪是该去向叔父请教。来来来,恪再敬君侯一杯,君侯尚不到而立之年,就已位居使君之位,真是我等的楷模啊。”
“不敢当,侥幸而已。请。”
见杨清诸葛恪二人聊得甚欢,诸葛瑾笑着对诸葛亮道:“二弟,这位杨明之当真是天下少有的青年俊杰,当年我就觉得此人可堪大任,没想到如今已是一州刺史了,真是令人吃惊。元逊只比他小几岁,却是远远不如啊。”
“明之确实是难得的奇才,不过元逊也很不错,他从小就才思敏捷,日后也必为栋梁之材。只是元逊性格疏漏,又自视甚高,我怕他将来会养成刚愎自用的性子啊。”诸葛亮有些担忧地说道。
诸葛瑾也长叹了口气,道:“这小子从小就获得了所谓的神童之名,做事急功近利,为兄向来都担心这点,害怕他将来非但不能兴旺家族,反而为家族招来大祸啊!”
“兄长过于忧虑了,元逊还算年轻,尚能调教过来。”诸葛亮道:“明晚弟在府中备了家宴,也叫了三弟一家,让元逊见见他的几个弟、妹,小一辈的难得看见,是该多聚聚。”
“不说他们小一辈,就是你我兄弟三人这些年也是难得相见啊。”诸葛瑾微笑道。
诸葛亮愣了一下,想起兄弟三人分属两国聚少离多,也不禁感慨地笑了笑,举起酒杯又和自己的兄长喝了一杯。
杨清以下论叙功劳大小则以赵云、魏延、关兴三人次之。
赵云率领右军成功实施疑兵之计牵制关中数万魏军达两月之久,功绩显着,因此这位老将在今年终于位居四方将军之属,总算告别了十几年的杂号将军行列。
魏延自不用多说,作用诸葛亮麾下头号猛将,在多场攻坚战中发挥出了大作用,叙及功劳仅在赵云之下。
而关兴的功劳其实与魏延不遑多让,在收复广魏郡、坚守街亭等战役中大放异彩,没有辱没其父关羽的威名,只是碍于资历才排在了魏延的后面。
但他对晋升为后将军已是心满意足,当年他的父亲前将军关羽也是位属四方将军,过了这么些年,他作为儿子总算又给关氏一门挣回了四方将军的军职,足以告慰其父的在天之灵了。
后面之人的封赏大多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只有王平颇让人吃惊。
其不仅从偏将进位杂号将军,更让人瞩目的是还获得了爵位,要知道马谡、陈式、邓芝这三个比他官位高的人也有不小的军功,然而此次却未获爵位。
这只能说他们的军功没有王平的大,再加上街亭一战中王平协助杨清防守表现突出,这才被破格封赏,既加官又赐爵,成为中层将领之中的大赢家。
众人见状均暗自感叹,王平算是跟对人了,这些年跟着杨清的人官位都是噌噌地往上涨,不是一地太守、县令,就是军中将领、校尉,前途大得很啊!
也是到了此时,成都的公卿贵族终于发现不知何时朝中忽然冒出了一个以杨清为首的派系,这个派系虽以寒门出身的官吏为主,但实力却是不容小觑,不但涉及军中、地方,而且还个个都是人才,俨然都是政坛上的新星。
然而对于这股突然崛起的势力基本上各派系的人都不排斥,益州籍的官吏自不用多说,已将杨清这个益州人视为蜀中的青年一辈的领军人物了。
而其他派系也与杨清关系密切,赵云、关兴、马谡等元从派和荆州派的大佬人物都和他相交莫逆,各自视为生平知己,故而杨清现在已隐隐成为各派系都能认同的交汇人物,端的是炙手可热。
所以封赏之后王公贵族、公卿大臣对杨清是宴请不断,就连向来眼高于顶的孟达也频频向他示好,几次三番派人请他一会。
自上庸、西城两郡收复之后,孟达虽在上庸磨唧了一段时日,但最后还是拗不过大腿老老实实来到成都朝见天子。刘禅顺势任命他为大司农,位列九卿之一。后来朝廷又以他的外甥邓贤为上庸太守,以安其心。
眼见上庸仍是自己的地盘,孟达也就老实地在成都待了下来,他自知有叛变前科不受百官待见,所以来到成都之后就又使出看家本事广结朝臣,希望多树人脉以巩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