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楠沉香最初产自现在的南越国南部,即过去的占城。
占城也叫作占婆补罗,“补罗”在梵文中意味着“城”的意思。
被称为沉香之王的奇楠起源地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
这片土地南北纵跨广泛,最北达到现在南越国河静省横山关附近,向南则直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自古以来,南越国就把“沉香”和“奇楠”区分得非常明确。
即便当前包括南越国在内的许多东南亚国家如马来亚、柬寨和印西亚都有产奇楠,但从市场角度看,来自占城的奇楠一直被认为是品质最佳的选择。
那么,奇楠是如何走出南越国并进入全球市场的呢?
这一点还要感谢樱花国的帮助。
16世纪时,樱花国与南越国之间的贸易逐渐紧密。
樱花国的船只常常前往惠安等地销售金属工具,并换取当地特产——比如胡椒、桂皮以及沉香。
而在所有购进的各种香料中,奇楠沉香深受樱花国民喜爱。
对他们而言,奇楠同本国的伽罗木一样被视为顶级香料。
随着时间推移及大量采购活动展开,奇楠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然而因为大规模采伐活动频繁发生,导致其存量日益减少。
物以稀为贵。
现在正宗南越国产出的高品质奇楠已经成了收藏爱好者望尘莫及之物。
在过去奇楠价格达到高峰时期如2007年期间,一小块高档次南越国产白奇楠最终售出了相当于每克1。02万美元;
而2008年一件精美的黄奇楠雕刻品则拍得了高达222。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直到今天奇楠的价值不仅未降反而继续上涨…
故而称其为"香料中的钻石"绝不夸张。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历史上缺乏保护措施导致无度开采造成的局面。
清朝文人查慎行在其《与陈漳浦莘学话旧》诗中提到了一句关于当时奇楠价格高昂的文字——"市舶贱迦楠"。
这里所说的迦楠指的就是今天的奇楠沉香,可见即使在古代它也是价值连城的存在。
历史资料显示南越国使用奇楠的历史超过了三千年以上。
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在夏国已有超过两千年应用经历。
最早提到该物品的文字记录出现在喻代名医陶弘景编撰《名医别录》一书当中,其中描述说奇楠具有温补功能能够治疗一些病症并且归入了最高级别的药材行列;
同样地,在着名中医典籍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里也能找到相关记载认为其适用于多种症状。
汉朝时皇室就已经利用奇楠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
到了后来如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对于沉香特别是奇楠的需求更加广泛多样。
特别是在宋代流行一句话:“黄金万两不及一块上好沉香”;
明清朝时期这句话演变成了“寸土寸金”形容其极其昂贵的状态达到了顶峰。
从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香料的认可度很高。
例如,《红楼梦》里元妃赐给贾府诸多礼品当中有一串用奇楠做的珠子以及一根奇楠材质制成的拐杖,这显示出皇家对该物件高度重视。
长久以来在夏国传统文化内各种用途广泛的名贵药材里总有沉香的身影。
它在民间被誉为“救命良方”,能有效去除体内不良气体,而作为其中翘楚级别的奇楠其效果更是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