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腊月廿九夜,开封皇城内,灯火通明,寒风吹不散紫宸殿上的愁云惨淡。百官齐聚于殿,脸色灰败,宫外隐隐传来百姓的哭喊与金军的鼓噪声,压得人喘不过气。
赵桓面色苍白,端坐御座,连问:「郭京人呢?朕不是命他借六甲神兵护城吗,为何外城失守?」
何栗、孙傅俯首跪地,冷汗直冒,战战兢兢地奏道:「陛下,郭京他……他言龙须为引无效,又道城池失守乃天意不可违,遂施法隐身离去。」
赵桓听得此言,怒不可遏,重重一拍御案:「荒唐!当日朕何以信了他的妖言?!」
满殿静默,百官皆低头不语。过了许久,张叔夜大步出班,怒目扫视何栗、孙傅二人,厉声道:「陛下,何栗、孙傅引荐妖人郭京,致使我军溃败,外城失守!如今城危如累卵,正该以二贼之首向将士谢罪!」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喧哗。官员们纷纷附和,齐声痛斥:「正是此二人误国!」
何栗、孙傅惊恐万分,跪地磕头道:「陛下,臣冤枉啊!郭京乃有道高人,非臣一人可决,亦是圣裁之事!」
赵桓闻言,脸色愈发阴沉。郭京的事,牵连至他御前决策,若一味深究,必引火烧身。正当他思忖应对之法时,张邦昌缓步出班,拱手奏道:「陛下,外城虽破,皇城未失,此时追究责任,于事无补。不如先议应对之策,保住皇城,再图后计。」
张邦昌这番话,正中赵桓下怀。他忙顺势点头:「不错!当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金军威胁。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张叔夜见赵桓避重就轻,不禁叹息,却也无奈退回班中。
张邦昌趁势又道:「陛下,金军破城而不入,必是欲图议和。我朝若遣使以金帛求和,或可缓解眼下危机。」
此言一出,朝中顿时哗然。忠臣们脸色涨红,纷纷出班反对:「陛下,金贼狼子野心,岂会因金帛退兵?今日献金帛,明日便是割地赔款!」
赵桓闻言,犹豫不决。他转头看向张邦昌:「张爱卿,金贼真会退兵?」
张邦昌低头道:「陛下,若不试之,如何得知?如今外城既失,皇城兵马不过数千,若强行抗战,徒增伤亡,不若以缓兵之计拖延,再伺机筹谋。」
赵桓点了点头,正要下令,却听一声厉喝:「绝不可议和!」
赵桓抬头望去,说话者正是王彦。他身着战甲,浑身浴血,跪拜道:「陛下,金贼兵锋正盛,议和只会助长其气焰。我等禁军将士愿誓死守城,请陛下下令,以我皇城为阵,与金贼决一死战!」
赵桓皱眉,冷声道:「王爱卿,朕也愿如此!然城内百姓人心浮动,兵马又少,如何死战?」
王彦急道:「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只要圣上御驾亲征,城内士气必定大振!臣请陛下登城激励三军,与将士共存亡!」
赵桓闻言,脸色顿时一变。他心中早有恐惧,岂敢亲冒矢石?他摆手拒绝:「此事万万不可,朕乃一国之主,岂能轻易涉险!」
殿中再度陷入死寂,忠臣们悲愤而无奈,贪官们则纷纷低头,不再言语。
良久,赵桓一声长叹,终于下令:「传旨,遣使议和,命路允迪带上国库金银前去金营,与金军主帅交涉,务必以财帛换取停战!」
此令一出,殿内忠臣皆失望摇头,王彦更是咬牙怒目,却终究无力反驳。他拱手拜道:「臣请率部守皇城,誓与皇城共存亡!」
赵桓点头应允:「王爱卿忠心耿耿,朕深感欣慰。」
大殿内氛围沉重,气氛凝滞。外面的火光映照进宫内,金军逼近,百姓四散逃窜,街头巷尾的哭喊声与呼喊声交织成一片。殿上的群臣面色沉重,朝堂如同压了一座巨石,动弹不得。
赵桓坐于御座,眼睛紧闭,神情疲惫。他刚刚下令遣使议和,却听得张叔夜的奏言。张叔夜站于殿前,语气坚定,声如洪钟:「陛下,臣入宫时见得百姓纷纷起义,头裹红巾,推翻车马,拼死阻击金军。他们自发组成义军,守住城门与街口,堆起乱石封路,放火焚烧,以图阻挡敌寇。臣以为,此民心可用,若即刻传令,将百姓与禁军合力抵抗,再派死士出城,往河北请援,或许能够通过里应外合的策略,战退金贼!」
张叔夜的话语振奋了殿中的一些忠臣,然而张邦昌立刻反驳道:「张爱卿所言虽好,然城内百姓平民百姓,未曾历过阵仗,如何能抵挡得了金贼?更何况敌军实力强大,占据四面城墙,环绕严密。若死士贸然出城,如何可能突破重围?即便成功出城,河北的援军又能否及时赶到?三万之兵,如何能救得了危城?」
张叔夜愤然回击:「百姓虽未曾上过战场,但他们心怀家国,最清楚若金贼破城,家园将被毁,妻儿将受辱。况且,这城内有着数万禁军,百姓与禁军共守城门,未必不能抵御金贼。更有开封城水门可通外城,若安排得当,水性好的将士便可趁夜潜行出城,往河北求援,京东十万大军,来得及!」
张邦昌不置可否,却从旁道:「即便如此,百姓尚无战力,禁军又疲弱,水路出城之策恐怕也难以顺利进行。再者,河北三万军马,又能多大助力?如何能杀进这座被金贼严密包围的都城?」
两人争执不下,朝中官员也纷纷站队,殿内喧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