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听罢,神色凝重,随即问道:「袁正此人,竟与方梦华暗通?若情况属实,当严惩不贷!」
蔡攸心中暗喜,顾文的弹劾正中下怀。他知道,此事不仅能打击江南的明教势力,还能清除在江南官场中与方梦华勾结的潜在势力。
然而,这时,礼部尚书白时中站了出来。他一向以稳重著称,今日却突然出声:「陛下,臣以为,袁正之事恐非那般简单。江南之地,与我大宋的财税来源息息相关。若因一时之激,断然处理秀州知府,恐会引起地方更大的动荡。」
白时中的话提醒了赵佶,江南自古以富饶著称,是大宋国库的重要支柱。袁正虽有嫌疑,但其管理下的秀州贸易繁荣,征税稳定,若轻易撤换,可能影响江南经济。
蔡攸见情势发展不利,立即补充道:「陛下,臣以为,江南明教势力不可任其坐大。方梦华正以商会、票号等手段渗透地方,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土匪,而是试图建立与朝廷抗衡的经济基础。她甚至敢在秀州发行所谓的银钞,明显是要挑战朝廷权威!」
赵佶眉头紧皱,心中犹豫不决。朝堂上的辩论声渐次升高,两派意见对峙不下。
最终,蔡攸心中已有定计。他上前一步,恭敬地对赵佶奏道:「陛下,江南之事固然不容忽视,但北方金兵压境,乃国之大患。臣以为,当前宜以北疆为重,江南之事可缓缓图之。若能派遣一支非主力禁军前往江南,谭稹公公挂帅,臣愿亲自监军,进行一次适度的清剿,稳定局势即可。主力禁军仍应集中于北方,以应对金兵。」
这番话正切中赵佶的心意。他深知朝廷当前资源有限,无法同时兼顾两处战场。蔡攸的提议既能应对江南明教的威胁,又不至于消耗过多精力于此,乃是两全之策。
赵佶稍作思索后,终于点头:「便依蔡卿所奏,谭稹挂帅,蔡卿监军出兵。但江南之事暂缓,务必以北方为重。」
蔡攸得令,心中暗自庆幸。他知道,这场朝堂上的奏对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真正的较量,还在江南与北疆的战场上等待着他们。
随着赵佶退朝,百官陆续离开太极殿。蔡攸缓缓步出殿门,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明白,虽然今日暂时压下了对江南的全力打击,但方梦华与朝廷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蔡攸,将在这场博弈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匆匆进入,呈上最新的朝廷批文。赵佶的圣旨中,虽然承认了海州失守的严峻局势,但考虑到北方金兵的压力,最终只批准了一支非主力禁军,协同京东、淮南的厢军,前往海州收复失地。而蔡攸被任命为这次军事行动的监军,主帅之位则由谭稹挂帅。
蔡攸看着手中的圣旨,轻轻冷笑:「明海商会的财力虽盛,但我倒要看看方梦华能否在朝廷大军面前保住她的海州。这次不光是军事上的交锋,还有背后官场与财力的博弈。」
随后,他对谭稹吩咐道:「谭公公,准备出征吧,记住,这一战不仅仅是为了收复海州,更是要逼方妖女在江南的势力露出破绽。我会让朝廷中那些跟明贼商会利益相关的人逐渐暴露,待这盘棋布好,我们再一举将她势力铲除。」
谭稹心领神会,迅速退下,开始部署军队。而蔡攸则起身,缓步走向朝堂的深处。他知道,这场战争远不止刀兵相见,还是一场权谋与财力的较量。而那些朝堂上与明海商会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系的官僚,也终将在这场阴谋中付出代价。
很快,京东与淮南的各路厢军开始集结。这些兵士大多是农夫出身,训练有素但缺乏禁军的精锐装备和经验。然而,谭稹深知这次战争的关键并非在于军事力量的绝对强度,而是如何将方梦华的势力拖入一场持久战,让她的财力和后援逐渐消耗。
「这不是一场一战定胜负的战争,」谭稹在军中与各路将领商讨道,「我们要以拖待变,让方梦华不得不分散精力,从她的票号到她的水师,处处承受压力。」
而方梦华早已洞悉了这场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图谋。她在海州的据点防御强大,并且已经预见到朝廷会采取的策略。她并不打算与朝廷的大军正面决战,而是利用她海军的灵活性和对海上贸易的掌控,进一步扩大她的影响力,从经济层面牵制住朝廷的力量。
同时,明海商会也在加强与朝廷内部那些官僚的联系,通过利益交换稳固自己在江南的地位。每一步棋,方梦华都走得格外谨慎,她清楚,这已经不再只是战场上的争夺,而是一场关乎江山社稷的深层次斗争。
随着朝廷的命令下达,厢军逐渐集结,谭稹带着杂牌大军缓缓向海州进发。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战斗,却是方梦华与宋朝之间的又一次正面较量。
朝堂的诸公仍在讨论北疆战局,而江南的战火却已悄然升腾。方梦华与宋朝的对决,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