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芳明馆角头发展历程 > 第245章 高托山招安(第2页)

第245章 高托山招安(第2页)

王黼轻轻点头,继续道:「臣以为,既然绿林会愿意归顺,我朝也无须赶尽杀绝。高托山招安,能省去更多的军力耗费,正合时宜。尤其是他们的余部如今多已流亡海外,剩下的不过是些残兵败将。」

禁军统制辛兴宗立即出班反对:「陛下,河东绿林的势力虽然衰退,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高托山若真心投降,未必不会别有所图。这些绿林匪徒惯于反复无常,今日招安,明日作乱也未可知。」

此时,右谏议大夫李纲上前奏道:「陛下,臣认为高托山的招安之意或许诚挚,但不可不防。然绿林会确已大势已去,张迪身死,杨再兴归降,剩余人马仅能苟延残喘。若陛下能以恩德感召,安抚他们,不失为化干戈为玉帛之策。」

种师道也上前一步,拱手道:「老臣赞同李大夫所言。河东绿林会在张迪死后,力量大减,而其余众多百姓已被方腊之妹引导出逃海外。如今他们散落在海岛上,自顾不暇。若我们能因势利导,将高托山招安为己所用,不仅可减少战事,亦可为我朝收编一股生力军。」

种师道的发言让赵佶深以为然,他点点头,问道:「既如此,那高托山现有多少人马,是否还有作乱之力?」

王黼赶忙翻开奏折,详细汇报:「陛下,根据隆德府尹刘浩的调查,河东绿林会目前的状况十分凋敝。张迪的山头已被岳飞荡平,他的家眷与非战斗人员多已流亡东海荒岛。高托山手下余众仅剩三千人左右,多是精锐老匪,已无法在河东立足,若不招安,恐怕也将被各方势力逐步剿灭。」

赵佶沉吟片刻,缓缓道:「若这些人能为我大宋效力,确为好事。但辛统制所言亦有道理,若他们心怀异志,难免再起祸端。」

这时,尚书右丞徐处仁出班,建议道:「陛下,臣认为可以试行折中之策。可先接受高托山投降,但不立即给予高位,而是将他们安置在边境,遣派重臣监视,观察他们的忠诚度。如若有异心,便可及早处理。如此,既不至轻易放过敌对势力,也能避免将他们推向更大的对抗。」

王黼连连点头:「徐相之策稳妥可行。臣以为高托山若真心归顺,朝廷可令其协助治理边地事务,逐步吸纳。」

赵佶闻言,面露沉思,随后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就依徐卿之策行事。传旨隆德府尹刘浩,暂收高托山,待其表忠心,再定后续安排。」

朝廷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接受高托山的招安,但并未给予高托山高位重任,而是谨慎地安排了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边防职位。

赵佶最终在朝堂之上宣布:「高托山既已投诚,但其绿林背景仍需谨慎对待。朕决定任命高托山为瓶形寨(今平型关)从九品武知寨,守卫北方边境。此地乃是面对金兵的第一线,若他忠心效命,便能证明其归顺之心。」

宰相王黼点头表示认同,并补充道:「瓶形寨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高托山能守住这座寨子,不仅可助大宋边防,还能消除其绿林旧部的疑虑。」

赵佶接着说道:「为确保军中秩序,朕决定由真定知府刘韐派遣书吏任文知寨,节制瓶形寨,监督高托山的一举一动,防止他有任何异心。」

禁军统制辛兴宗虽仍心存疑虑,但见赵佶心意已决,只得拱手道:「陛下,瓶形寨虽险要,但也是金兵入侵的必经之地,若高托山有心背叛,恐会给我朝边防带来大患。臣建议多派重兵支援该地,确保安全。」

赵佶点头道:「辛卿言之有理。刘韐不仅要派文知寨节制高托山,还需在真定调遣一部分精兵支援瓶形寨。若金兵来犯,不容有失。」

种师道出列,拱手说道:「陛下,高托山虽为绿林出身,但瓶形寨地处险要,如此安排既可试探其忠心,又能让他以功赎罪。若他能守住边关,便是为国效力;若其有异心,也不过是自投罗网。」

李纲也附和道:「瓶形寨之任看似重任,但实际上将他置于前线,既可以消耗他的力量,也能有效监控他的动向。这一安排甚为巧妙。」

朝堂上,众臣拱手称是,争论尘埃落定。赵佶在这一战中既没有彻底剿灭河东绿林会,也未贸然信任高托山,而是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折中策略,既保留了朝廷的威严,也为未来的变数留有余地。

消息传至高托山耳中,他深知自己此时已无退路。瓶形寨作为金兵的第一线防守极具风险,若守不住,自己不仅可能性命难保,也会失去朝廷对其投诚的最后信任。于是,高托山立即表示接受任命,誓言守住瓶形寨,绝不辜负朝廷的信任。

他也明白,刘鞈的派遣不仅是节制,更是监视与制衡。因此,他暗中嘱咐弟弟高胜,若形势危急,务必迅速撤退,将自己家族的生存放在第一位。

高托山被派往瓶形寨这一重要关隘,使其处于金兵威胁的前线。这既是朝廷对他的试探,也是一种无声的警告。而高托山,虽曾是河东绿林会的头目,如今却必须面对大宋与金兵的夹击,命运充满未知数。

朝廷此时虽暂时安抚了绿林余部,但随着金兵的虎视眈眈,边境形势日益紧张。高托山能否在瓶形寨证明自己,还是将面临背叛与覆灭,仍未可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