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制衣作坊归属了学校
考虑了好几天,小苇依旧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将夸大的荣誉淡化,或是消除。
可惜没几天,更雷人的事情出现了。
绿珠和碧玉的家人不仅没被动员下乡,还稍微升了职务。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桂秀身上。
小苇那边没有电话,不清楚。
命运的齿轮已经完全背离了小苇的初衷。
许永忠来的频率增多,和以前的冒同贤一样,有空还帮着买菜烧饭。
这天又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有人论证粮食亩产可达上万斤,真的能实现么?”
小苇抢着回:“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啥也不懂,不要妄加评论。”
许永忠看着小苇笑笑:“我知道你很懂。只是不想说。”
小苇眼一竖:“知道了还问。我们这里禁止谈论政治,能一心做衣服就是最大的幸福。”
捐赠的裤衩短袖样式和质量堪称一流,老师同学们争相预定,大都要两套,四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哪里有闲工夫理会什么国家大事。
况且,那些所谓的大事根本不忍直视。
衣服样式合作社可以仿制,缝制技法和质量却难以照搬,加上价格和市面上相仿,导致社会上的人也纷纷预定。
不需要感到奇怪。公家垄断商品的利润从未低廉过。
由于完成了初步积累,用布票和钱购买完全合规。
小苇的私人制衣间之所以能够允许存在,一是符合勤工俭学的办学理念,二是价廉物美,基本属于义务性质。偶尔的高价不过是失误导致的,并不算违规。
最大的原因是,赚的钱最后都会捐出去,树立的榜样不能倒。
文艳几个同学也曾要求加入过,被毫不犹豫拒绝,理由很简单:地方太小。
然后,理所当然的,校领导来商议,把制衣间搬到学校去,成为校办工厂,可以让更多贫困学生勤工俭学。
这正是小苇想要的结果,将现有的物品变现才是最重要的。
转型之间最容易做假账,不把成本翻倍都对不起自己的脑细胞,后来大部分富人都是钻的这种空子。
就算有懂的干部又如何,自己摸索浪费多嘛,不答应还是自己几个折腾好了。
三个姑娘自是不甘心,就这么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也太委屈了。
但小苇已经答应,只能咽下委屈。
姑娘们无须生气,很快土地粮食等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将隶属集体,同一个系统的人会一起吃饭,一起劳动,甚至一起睡觉。
理想社会正高唱凯歌向我们飞来,等着享受天堂般的幸福美好吧。
一个制衣间,算个毛啊。
小苇也没有亏待三个姑娘,除了各种衣服外,每人分了一百五十块,让她们拿回去贴补家用:“不用担心生活费,只要跟着本丫混,保证你们吃穿不愁。”
“好。四大美女,永结同心,敢叫日月换新天。”
“同仇敌忾,继往开来,干他丫的。”
学校又增加了五台缝纫机,文艳几个预先加入。
不用说,四个姑娘变成了老师傅,正向一张报纸一杯茶的逍遥日子大步迈进。
私转公后,小苇他们赚钱几乎不可能,最多拿点自己本分工资,加上公家的补贴,过得依旧很滋润。
但这显然不符合小苇一心赚大钱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