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进行到第二十天,各处炮台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朱敬伦视察炮台的时候,查理向他详细讲解了一些专业问题。
过去明代人修建的炮台基础相当不错,因为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三合土技术,这种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堪比高标准的水泥,瑞典人之前检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啧啧称奇了一段时间。
地基是足够坚固的,他们在地基上在铺了一层厚厚的花岗岩炮基,然后会在石头上钻孔安装轨道,轨道是用来旋转炮台的,中国传统的炮台没有这种设计,结果大炮就无法转向,只能沿着一条直线设计,射界十分狭小,而欧洲新式的炮台,会有一圈环形轨道,让大炮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没有任何死角。
炮台上还要加盖圆形的堡垒,只有前方露出一个扇形的开放炮窗,以供设计之用,尽可能的保护炮兵免遭敌炮的伤害。除了主炮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炮垒,安装从24磅到18磅不等的要塞炮,用来攻击迫近的敌舰。
视察完对建设情况基本满意,至于质量,更不用说,瑞典人本就是一个讲求质量的民族,另外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其实还没丢掉基本的道德,做事情也是真材实料。至于后世之所以会变得没有道德底线,那只是因为传统道德被丢弃一空,而新的商业道德还没有形成罢了。而真正守住传统的国家,基本上就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日本、德国,这都是以高品质见长的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打破旧传统,又结合工业时代的文化,形成了新的商业精神。而俄罗斯、中国的产品就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两国都经过了破坏性极强的彻底革命所致。
只是朱敬伦一直有一个担忧,就在英国人眼皮子底下修建炮台,他总担心英国人干涉。
果然在修建到25天的时候,炮台外的江面上开始出现一些悬挂英军旗帜的小型军舰,英国人开始关注这里了。
第30天的时候,炮台主体基本完工,但是工地上的人一点没少,依然在忙碌的施工,赫德这时候找上了朱敬伦。
赫德转告朱敬伦,说港英政府十分关切广東此时修建炮台的意图。
朱敬伦告诉他,由于开港贸易以来,走私严重,而且还有走私船只跟新安的缉私队发生冲突,修建炮台是防止走私的。
这理由很牵强,很显然没有任何诚意,可英国人的质询本就没什么诚意,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朱敬伦修建炮台是针对他们,明知故问只不过是在敲打朱敬伦,告诉朱敬伦,他们没有忽视。
不过朱敬伦还向赫德保证,绝对没有对英国政府的恶意,也不会中断贸易。至于目前的战争,他没有收到朝廷的明确指示,而且信誓旦旦的保证,不管朝廷态度如何,他都不会关闭贸易的,这一点他可以用他的人格担保。
有这个保证,英国人也就不在行动了,朱敬伦也送了一口气,心中清楚英国人对这些炮台最大的担忧只是怕阻断贸易,至于炮台对他们的威胁,他们恐怕还没感受到,因为几次战争,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没产生作用,守炮台的士兵每次都不战而逃,有这样的军队,用什么样的防御工事也没用,英军怎么会担忧?
另外一点就是目前的形势使然,英军在天珒打了一场败仗,目前也没有兵力对付这里。
所以一时间广東变得平静起来,但朱敬伦越发的感觉到,这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兆。
好在看来英国人确实不打算干涉朱敬伦修筑炮台的行动,要知道名面上,这些炮台上的大炮还是怡和洋行帮忙采购,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呢,英国人恐怕还以为他们掌握着主动,只要没有他们的许可,这些炮台就是建好了,也没有大炮可用。
朱敬伦很有必要加重一下英国人的这种认识,英国人质询他后不久,他立刻派人前往香港催促怡和洋行能尽快交货,怡和洋行表示,合同签订的是一年内交货,现在时间还没到,他们保证在年底前一定会把朱敬伦要的大炮送来。
朱敬伦却知道这批火炮运不来了,之所以催促,第一是给怡和洋行打一个预防针,让他们明白,一旦年底交不了货,那可就是他们违约了,第二则是做戏给港英政府看看,让港英政府继续存在一个他们掌控大局的幻境。
目前的局势,朱敬伦也很清楚,英法联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但是具体下一步的行动,恐怕还没有确定下来,在香港这里,没人能做这个主,一切都得等英国国内决定,但一时之间英国的决定还传不过来,甚至很可能中国的情况还没有传回英国呢。
因此目前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大家都在暗中准备,等待英国议会最后的裁决。
至于英国议会的决定,普鲁斯可能不清楚,但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选择了继续战争,再次向清政府宣战。
尽管知道历史大势,对情报的搜集工作也没有停止,过去常常在新安城买菜的那些陈家子弟,现在都跑去香港买菜了,每天都会送新鲜的蔬果去香港,然后带回香港哪里的情报,但他们毕竟很不专业,能得到的情报大都属于道听途说。
所以朱敬伦也只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消息,但跟他的记忆相对照,还是能从这些杂乱的信息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英法联军大沽口战役的详细过程也明确了。
英法代表6月6日、7日先后到到达上嗨后,很快就听说俄国人在beijing换约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珒条约》都完成了换约,所以英法代表立刻拒绝跟桂良等钦差继续扯皮,带着军舰就北上了。
至于为什么俄国人能在beijing换约,而英法公使以及美国公使,都不能进京,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俄国实质上早在康熙时代,就在beijing驻扎有代表,而且每当中俄两国有大事的时候,还会派来使臣朝觐清朝皇帝。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