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成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10岁孩子免费听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反复多次地向下级告诫。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积平生所学及其经验,写出《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阖闾(读hélǘ合驴)。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对他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宫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武器。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她们:“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后背。”宫女们齐声说:“明白了!”于是孙武命令搬出杀人的刑具和钺,并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原文是:“乃设钺,即三令五申之。”)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不但没有执行,反而笑起来。孙武看到她们这样,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几遍。然后,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左右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本来只是要了解一下孙武会不会用兵,一看要杀他的爱姬,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可以不接受。”坚持斩首。接着又指派紧挨原队长的两个宫女做队长。宫女们为之肃然。后来不仅能听命令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行进,而且连跪下、起立都能照号令认真去做。

从这以后,吴国的军队在孙武的指挥训练下,很快强盛起来。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话概括而来。后来,《三国演义》对这段故事作了极为生动的描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文臣武将,人材济济,唯胸怀大志的刘备人马少,地盘小,力量弱。后来,刘备听说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博学多才,可成大事,便决心请出诸葛亮,以夺取天下。

刘备率领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亲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恰巧这一天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得扫兴而归。过了一段时间,刘关张兄弟三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上隆中。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未归。张飞是个急性子人,本来不愿意第二次来请,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快回去。刘备无法,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拜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愿望。又过了一些日子,刘备虔诚地吃了三天素,准备第三次上隆中。关羽心想,诸葛亮可能是徒有虚名,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劝刘备不要再去了。张飞甚至提出让他一个人去把诸葛亮叫来,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批评了一顿,说服他们二人和自己一道,第三次拜请诸葛亮。他们到达诸葛亮家的时候,正逢诸葛亮睡午觉。刘备不让惊动他,叫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诸葛亮的床边,耐心地等待,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说话。

诸葛亮见刘备确实很有志向,而且对自己这么诚恳,便答应出山帮助他。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很快扩充了地盘,壮大了势力,终于使自己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集团,也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蜀、吴三国局面。

后人把“三顾茅庐”作为成语,比喻诚心诚意拜访请教。

上行下效

韩非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法家代表荀况的学生,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于是,全国的人都跟着穿紫衣服。结果,使得当时紫布的价格大涨,五件纯白色的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衣服的价钱。齐桓公对此非常担心,便对他的丞相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的价钱很贵。现在,全国的老百姓都跟着穿紫衣服,这样没完没了的,你说我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何不试一试首先从自己开始不穿紫衣服?您可以对左右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衣服的臭味。’如果左右有人穿紫衣服进宫,你就对他说:‘离我远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齐桓公连连称“好”。回宫以后,就马上按照管仲教的法子去做。结果,当天在宫中的近臣、侍卫中就没有人再穿紫衣服了。第二天,在都城里便没有人再穿紫衣服。到了第三天,整个齐国就再也看不到穿紫衣服的人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上行下效”这句成语,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边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上楼去梯

“上楼去梯”又称“上楼抽梯”、“上屋抽梯”,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巧施计谋,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得袁绍的主力几乎全部被歼。随后,曹操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一度依附于袁绍的刘备迫于形势,只得南下投靠荆州的刘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来做自己的军师。当时,刘表与江东孙权战事失利,曹操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内部各个集团之间也矛盾重重。刘表宠爱后妻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刘琮,而不喜欢前妻生的大儿子刘琦。在刘琮这一派人的压抑下,忠厚老实的刘琦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但苦于想不出避祸自保的办法,心里十分忧虑。

一次,刘琦乘刘表把刘备、诸葛亮请到荆州议事的机会,邀请诸葛亮到他家的后花园观赏游玩。喝茶之问,刘琦对诸葛亮说:“我的继母不能容我,希望先生想个法子救救我。”诸葛亮推辞说:“我是作为客人寄居在你们这里,怎么敢参与你们家庭内部的事啊?倘若泄露出去,那真为害不浅。”说完,就要走。刘琦把他挽留到密室喝酒。喝酒之中,刘琦又请诸葛亮教他一个自救的办法,又被诸葛亮推辞了。刘琦又以请诸葛亮到他的楼上看古书为由,把诸葛亮请上一座小楼,令人撤去楼梯(原文是“共上高楼,令人去梯”),再次请求,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几次向您请教自救的好计策,您怕泄漏,不肯说,今天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您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您就放心地谈吧!如果您还不肯谈,我只好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了。”诸葛亮没有办法,就教他去请求带兵镇守江夏,以此达到避祸的目的。第二天,刘琦依计而行,果然避过了刘琮集团的迫害。

后来,人们把“共上高楼,令人去梯”简化成“上楼去梯”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极端秘密的策划,也用来比喻诱人上当。

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也作“尸禄素餐”,见于《汉书·朱云传》。

西汉元帝时,鲁地(今山东省)有一个名叫朱云的人,他容貌雄伟,身材高大,不但好行侠义、勇力过人,而且为人忠正,很有谋略,受到当时地方各界的称誉。

但是,这样的人却不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一开始,华阴县(今属陕西省)守丞推荐朱云竟被反坐。后来虽然先后当过几个县令,但由于他结交一些正直的人,反对握权枉法的丞相和中书令;被逮捕入狱,直到元帝逝世才被放出来。

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由于曾经当过成帝的老师而受到重用,当了丞相,但是朱云对张禹却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上书成帝,要求接见。接见时,他当着满朝公卿的面对成帝说:“现在这些朝廷大臣,上不能帮助皇上治理国家,下不能为老百姓谋利益,皆尸位素餐。”还要求治张禹的罪。成帝见他如此攻击朝廷的大臣们,大怒,下令将他处斩。幸亏左将军辛庆忌冒着丢官送命的危险,再三向成帝请求,才免去了朱云的死罪。

朱云所说的“尸位素餐”引自《书·五子之歌》和《诗·魏风·伐檀》。尸,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书·五子之歌》中有“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的词句,以“尸位”比喻有职位而不做工作。“素餐”,是指不劳而获或不劳而食,《诗·魏风·伐檀》中,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诗句。朱云把“尸位”和“素餐”合在一起,用来批评那些朝廷大臣们,占据了很高的职位而不办事情,拿了很多的薪水而不工作。

后人用“尸位素餐”作成语,比喻居位食禄而不尽职,作贬义词用。但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没有做什么工作。

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后期,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大部分土地。别的国家都议论来救助燕国。齐宣王对此很是担心,便向孟子问道:“很多国家都在商议要攻打我们齐国,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们呢?”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藉七十里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做的;但没有听到过拥有一千里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写道:‘商汤**,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商汤,因此,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的人民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的人民也不高兴,都说道:‘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们盼望商汤,就象大旱天盼望天阴下雨一样。”……现在燕国的国君虐待他的老百姓,您去**他,燕国人民认为您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们都用大竹筐装干饭、大瓦壶盛酒浆来热烈欢迎您的军队(这几句的原话是‘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水火之中也,箪(读dān丹)食(读sì四)壶浆以迎王师’〕。但是您却屠杀了他们的父兄,掠走了他们的子弟,破坏了他们的宗庙,抢走了他们的珍宝玉器,这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国土扩大了一倍,又这样不行仁政,当然会招致各国兴兵讨伐。您应赶快下令,将掳掠来的燕国老人小孩全部

放回,停止抢拿燕国宝器,再同燕国人民商议,给他们立一位国君,然后你们从燕国撤军。这样做,使各国停止兴兵,还是来得及的。”

后来,人们从孟子的“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这句话中引申出“水深火热”成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

水落石出

南北朝时,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一书,收录了《古艳歌行》的若干内容,在其第一卷《翩翩梁上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兄弟二三人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衣服破了没有人补,想做新衣服没有人缝。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女主人,替他们补旧又缝新。女主人的丈夫见妻子为别的男子缝补衣裳,顿生疑心,跑到门口斜着眼睛,看她究竟为谁忙碌。女主人见丈夫如此,便坦然地对他说:“郎君呀,你用不着这样斜着眼睛看我,我对这些人的帮助完全是光明磊落的,就好象水里的石头那样,水清之后,石头就会看得清清楚楚了,事实的真相你迟早会明白的。”(原文是;“语卿且勿眄[读miàn面],水清石自见[读xiàn现]。”)

后来,人们从“水清石自见”引申出“水落石出”这句成语,比喻一件事情的真相完全清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