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最后的握手文章 > 赵超构的多面人生(第1页)

赵超构的多面人生(第1页)

:———读《报人赵超构》

“打开这本书,似乎打开了赵超构人生的达·芬奇密码。”这是《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对《报人赵超构》一书中肯的评价。可以说,该书作者富晓春较好地掌握了“赵超构人生的达·芬奇密码”,他用丰富翔实的史料,选取传主波澜壮阔的新闻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横断面”,以45万字的图文篇幅,打开了一代报人赵超构精彩的人生历程。而在即将举行的上海书展上,作者也将与读者分享赵超构的“多面人生”。

赵超构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曾七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采写长篇报告文学《延安一月》,撰写振聋发聩的杂文万余篇。赵超构出生在浙南文成梧溪外婆家,该书作者富晓春是赵超构的同乡,打小就敬仰赵超构,并视他为偶像。富晓春曾担任地方报社副总编辑一职,由于职业的缘故,使他更接近这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试图“去读他,去品他,去发现他”,此书就是富晓春花十年之功,“对赵超构全新的阅读与发现”。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而在个体之下,又有着许多的面。此前,赵超构给公众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读了富晓春的《报人赵超构》后,不禁眼前一亮,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多面的报人形象。在这本书中,赵超构是个极普通的“凡人”,经常以“东瓯布衣”自居。他有难舍的故乡情结,喜欢吃家乡的盘菜、鱼生,还用温州方言教女儿、外孙念儿歌;他喜欢穿便装,住陋巷,喝老酒,听京戏,乐做寻常老百姓。他曾是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可他总以记者自居,从不承认自己是作家;他不喜欢给人写序,他说“我没有那个水平”;这位“一笔曾当百万师”的巨笔,竟然“不敢给大报写稿”,直到74岁才出版第一本杂文集;他从来不写自传性文章,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他虎着脸说:“我有什么好写的!”他是个贪玩的“闲人”,喜欢赋诗咏对,捣鼓相机,还是半个“外文专家”,半个“天文学家”;他经常约三五朋友打牌、泡茶馆,他泡茶馆的事,曾惊动中南海的毛泽东;他喜欢小动物,在家里养过小鸟,猫头鹰与牛成为“林放(赵超构笔名)杂文最具象征性的标志物”……在这本书中,赵超构还是难得的“好人”。在白色恐怖下,他曾保护过漫画家王乐天、名作家柯灵等;1949年后,革命烈士赵刚家属遭遇不公正待遇,他为其奔走呼号;曾经遭受迫害的他,却对迫害他的人不计前嫌,提礼物上门慰问其患绝症的家人……以诚相待,好人真君子,赵超构是也。

他是“凡人”“闲人”“好人”,但倘若说赵超构是“狂人”,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敢苟同。赵超构温文儒雅,向来以“好好先生”示人,可富晓春的《报人赵超构》却真切地告诉你他“狂妄”的一面。

年轻时,他动辄就要骂人:他骂梅兰芳是“纯粹的绅士阶级的玩偶”,骂刘海粟“配不上梅兰芳的一双手”;他不将老师胡适放在眼里,骂他是全盘西化的“始作俑者”。到了晚年,赵超构仍改变不了好骂人的秉性,复刊词“一字改”惹来他的一顿臭骂,他骂张林岚“你有什么权力这样乱改一通”;新民晚报社盖大楼有人“玩猫猫”,他愤然而起,用手指头敲着桌面骂:“我就像一只被耍的猴子,被人牵来牵去,到底要把我牵到哪里?”

这本书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位平民新闻家的“多面形象”,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报人赵超构。此书不同于同类正传、评传,倒类似于外传或别传。它不是以人物生平时序为线索,而是以人物生平内容归类,分为“望乡之情”“报人生涯”“杂文杂事”“嘤嘤求友”“且寻风雅”等五个部分,就像拿一根红丝线拾掇珍珠一样,巧妙地将赵超构散落的生平史料以并联方式贯串一体。这需要慧眼识珠的功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编排驾驭能力。

这是一部大书,234幅图片,80个篇章,全书点到的人物有400人之多,有头有脸的不下80人。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擅长讲故事,每个篇章就是一个小故事,整本书即是一个大故事。莫言说,他写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性能增强可读性,作者显然是讲故事的高手,这可能与其早年在文化馆从事故事创作有关。在叙述与描写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思辨性的语言,尤其是在一些篇章的结尾,以言简意赅的哲理性句子升华主题,就像体操运动员翻身后落地站稳一样,让读者为之喝彩。

女作家裘山山曾说:“真正好的散文,只听到琴声,却从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分享到他的痛苦和快乐。”我读富晓春的《报人赵超构》,同样有这样的感觉。此书作为人物传记,却不按套路出牌,独辟蹊径,深入生命个体的“横断面”窥探与剖析人物生平,从细节中凸显人物性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繁杂的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当然,这本书也有不完善之处,譬如部分篇章与图片的分类存在偏差,或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这部书的整体魅力,不影响它成为一部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传记力作。

2018年8月8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