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
写信的人是自己的二哥李季卿。
早先李非为了防范张守珪拥兵自重,派二哥前往剑南,任剑南按察使,张守珪死后,剑南节度使一直由兵部尚书柳浑兼任,而柳浑一直体弱,一年当中大多都是在病榻上度过,所以兵部职权基本都是由屈海代领。但屈海又没有剑南节度使的兵权,所以,剑南节度使基本就成了一个空职。
而李季卿是按察使的身份,只是对将领行事有监察之权,再加上这些时日战乱频发,政令不畅,原本张守珪的那些手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我行我素,剑南节度副使崔圆原本以为可以接任剑南节度使,结果迟迟等不来圣令,心生怨气,就任由下边的将领私自处事,所以剑南几乎成了无主之地。
李季卿在信中详述了各种近况,担心乱局之下,太上皇和肃宗若是都到了剑南,再生出什么事端,恐怕难以收拾。
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各地调兵如此缓慢的原因。
原本以为在如今的危局之下,由自己和张守珪一手打造的剑南铁壁乃是一块儿净土,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也生出了无数锈斑。
二哥的来信让李非觉得有些头痛,在如今的局势下,当全力应对安禄山为重,剑南天高路远,自己根本就是有心无力。可李非越想越怕,肃宗有韦坚随行,史思明又如幽灵一般在外围晃荡。太上皇那里,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
特别是高力士,在离开长安之时,从原本步履蹒跚的老人竟然一下子变得健步如飞,说明他此前是故意装出来的孱弱。以李非对他的了解,这是高力士为了表明他自己的态度,是一种沉默的决裂,有些宣战的意味。
李非越想越怕,总觉得可能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将要发生,但此时的自己,眼前却一片漆黑。
很快,郭子仪和屈海都发现了李非情绪的变化,当他们再次聚首时,郭子仪问道:
“我看右相这几日似是有什么心事?有屈侍郎的秘器,还需要担心什么?”
屈海则静坐在一旁,等着李非发话。
“无他,心累而已。”李非说完,也不隐瞒,将李季卿的来信从怀中取出,放在了案几之上。
郭子仪和屈海凑上去看完,对视了一眼后屈海说道:
“怪不得我调不了兵,原来是这些将领都想私藏军力自保,依唐律,这些人都该杀!”
“屈侍郎,右相担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是人心思变。入蜀之道奇险,一旦有人掌控兵权拥兵自重,便可倚重蜀道天险自立为王,将自己隔绝与乱世之外。”
屈海摇了摇头说道:
“崔圆只是一个守文之士,毫无将才可言,他不可能如此行事。”
李非闻听心头一动,问道:
“这你是从何得知?”
屈海迟疑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我若说出实情,怕郭将军觉得屈某。。。。。。”
“侍郎尽管说来,郭某绝非小肚鸡肠之人,若非是你,长安恐怕已经丢了!”
李非也点了点头,屈海这才说道:
“此前跟随安禄山之时,我手中有所有四品以上官员的名录,里面记载有他们各自的喜好,习性。天宝年间,崔圆任尚书郎之职,我曾赠金于崔圆,他坚辞不收且对我一番痛骂,说安禄山行为不端,必是有所图谋。此人刻板守旧,极为尊崇祖制。所以。。。。。。”
“那要是太上皇和圣上一同到了剑南,你觉得崔圆会不会不知所措?”
听到这里,李非打断屈海,直接反问道。屈海一愣,旋即说道:
“确属下官鲁钝,我明白右相的担心了。”
郭子仪到这时,方才知道自己也会错了意,脱口而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