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宽爷爷接过陶宽爹递过来的镯子,对着太阳光照下,镯子里都有血丝形成了,看来这镯子的年份不少,农村人戴镯子的还是比较少的,不像后来的日子里,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女人戴镯子的机会才慢慢得多了起来。买个镯子倒不是太难的事,从古以来,只要是值钱的东西都会有类似的物件,有钱人买质量好点的,没钱的就买质量差点的,反正给人看到只要是镯子就可以了,但问题是戴了镯子就不方便做事了,难免会磕磕碰碰造成损坏,甚至是打断了,中国人大都相信所有的物件都是有灵性的,尤其是这样贵重的镯子更是如此,甚至有些人还说:戴了多年的镯子还会有保命的作用,甚至还会说出具体的人以及时间地点之类的说法,但一般都会局限在一个县城的范围内,说谁家里的老太太戴个镯子都几十年了,而且还会说这镯子还是老太太祖上传下来的,经过了几代人了,意思就是传家宝了吧,这老太太突然间得病了,人事不省了,过来几天,家里人都准备后事了,也就在家里人准备放弃的时候,老太太醒来了,大家都有些意外,接着老太太就开口说:自己也正被有人拉去,却被一个穿深蓝色的衣服的人给救了回来,大家都不解其义,再仔细一看,原来好好的翠绿镯子碎了,碎成了好几节,这才知道是镯子以自己的灵气换了老太太的命。这样的故事很多,但真要去问是谁家的老太太,却不是很确切,大多是听别人说的,所以一般人家难得有这样好的镯子,况且戴起镯子就不太方便做家务,但篾匠师傅的女人也是显示家里的富有而在早上才找出来戴的,镯子是篾匠师傅女人陪嫁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物件,篾匠师傅女人自己都不知道底细。本来也预备了给陶宽爹的回礼的,却不料想拜师礼没有按正常的程序来,所以也就临时得把手里的镯子递给了陶宽爹,而当时的情况,陶宽爷爷也没有太注意,等到现在才知道:篾匠师傅的女人给了陶宽爹一份沉甸甸的礼。陶宽爷爷对于这些贵重的镯子也不是很懂,但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篾匠师傅女人的镯子肯定不是有意给陶宽爹的。由此看来,陶宽爷爷还是决定要把镯子还给篾匠师傅女人的手里。陶宽爷爷从肩上取下手巾,小心翼翼得把镯子包好,塞在腰间这才领着陶宽爹继续往家里赶。路上经过了这些波折,陶宽爷爷父子俩也就慢慢得静下心来,不管怎么样,拜师礼是结束了,该喝的酒也不是喝得太满意,但该说的话却说了,还做的事做好就行了,眼前关键的还是急着赶回家去,由于陶宽爷爷午后的酣睡,造成了时间上的紧迫,陶宽爷爷虽然是想着早点回家,但却又怕被村庄里的人看到,嘴紧的村民还好,事多的村民就会问起陶宽爷爷来,陶宽爷爷本不想太多的人知道,而情愿晚点到家。这样的矛盾只有通过陶宽爷爷走路的速度来解决。在离村庄远的时候还是要抓紧走,等快要到家里的时候,就可以慢点了,有了这样的思想的指导,陶宽爷爷还是领着陶宽爹急切得走完远点的路程。
刘哥在篾匠师傅家里喝茶的时候,本想着在篾匠师傅家里多坐会,最好能看到篾匠师傅的师叔,通过篾匠师傅的师叔就了解篾匠师傅的过去,最好能把篾匠师傅的师叔找来给自己做事,这样就更有力得控制住篾匠师傅,有了二个人竞争,篾匠师傅肯定会会自己更好,至少给篾匠师傅造成压力。现在希望落空了,自己没有看到篾匠师傅的师叔,由于篾匠师傅的女人点破了自己的想法,也只好拎着篾匠师傅给自己的腊肉就走了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刘哥有些不甘心但却也无可奈何,不能看到篾匠师傅的师叔最少也能和老陶家里的父子俩走到一起,这样就能商量着以后的日子里对于篾匠师傅的控制,结果这二样都落空了,只剩下手里的腊肉,刘哥也知道,自己这样退出至少篾匠师傅要轻松很多,即使是自己家里做事,篾匠师傅也肯定带着陶宽爹去,碍于老陶的面子,刘哥不可能对篾匠师傅有过多的牵制,而不像篾匠师傅领着郭子去做事那样好控制了。刘哥也就这样边想边走,再没有走出太远就听到后面有人喊:刘保管员,等等。刘哥还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称呼的,也只有陶宽爷爷可以刘哥刘哥的叫,而那些靠着自己做事赚钱的年轻人则是叫:刘叔,除了这些人,刘哥还是愿意别人称呼自己叫保管员,毕竟这样的称呼还是能体现出刘哥在生产队里的职位,而更让自己有份优越感,毕竟还是生产队里的干部,而应了后来的那句话:别把豆包不当干粮,别把村长不当干部。刘哥听出这是郭子的声音,也就站住脚等郭子过来,想必郭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消息了。郭子是追着刘哥来的,所以走路的速度比较快,等到了刘哥的身边都有些气喘吁吁了,但还是沉住气,尽量让自己的呼吸不是太粗重,看到刘哥停下来了,郭子这才对着刘哥说:师娘怕你一个人无聊。叫我过来陪你回家,至少有个说话的。刘哥等来的不是篾匠师傅对自己的挽留或者是带来篾匠师傅师叔的消息,心里不免有些不快,但还是很开心得笑了,毕竟篾匠师傅是自己放倒了睡床上了,但篾匠师傅的女人还是对自己不错的,找来郭子陪自己回家。刘哥本来想打听老陶家的父子俩是不是也走了,但想想郭子的憨厚也就算了,等自己以后再说,篾匠师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撇开自己的,毕竟自己还管着生产队里的工具呢
喜欢医疗机构故事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医疗机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