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三人相视一笑。
三人本为同窗,共同拜在一名先生门下。
尽管家境不好,但三人自始至终没放弃读书,哪怕是砍柴放牛之时也要抱着一卷书。
为的便是有朝一日,登堂如室,干出一番事业!
但现在,三人心中都明白。
虽然三人关系情同手足,但人各有志,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
有些人注定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有些人则注定在尘埃中挣扎。
但只希望再见面之时。
能够勿忘。
还能够互称一声兄弟!
回想起曾经往事之事,还能够相视一笑,露出会心的笑容。
不多时之后,杨旭回来了,看着三人的表情,已然是明白了一切。
少许之后,公堂里增添了两套桌椅以及两张考卷,以及奋笔疾书的两名学子。
宁县县衙外的路上,则多了一名步伐坚毅的青年。
他的怀中,带着杨旭赠与的十两银子。
朝着泰安府走去。
他要提前赶往泰安府,找个客栈住下来,复习书本,为明年的科举考试做准备。
。。。。。。
午后。
杨旭的书桌前摆放了一摞考卷。
经过筛选,杨旭确实看到了不少想法新颖的考卷。
这些小官小吏出身老百姓,又在官府任职。
因此他们对于老百姓很了解。
知道老百姓想到的东西,也知道当官的应该做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和孙正的策论写的不错,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虽然不如一些小官小吏的见解成熟,稍显稚嫩。
但只要稍加历练,杨旭肯定,绝对会超过小官小吏。
最终,杨旭将主簿和教谕的职位分给两人。
仅次于县令和县丞,算是县衙的三把手和四把手。
至于县令和县丞,还是要交给业务比较熟练的人去做。
当然,对于能够当上主簿和教谕。
二人喜极而泣!
按照他们最初想的,能够当个县衙编外人员,和官员沾点边就行了。
谁能想到,直接就是正九品官职!
还是那句话,别小看了九品官。
大夏的官员一般不犯大错误,是不会被摘乌纱帽的。
而只要官员想干,足足能干到五六十岁。
而官职就那么多,想要当官,就需要原有的官员退休或者调任。
大夏想当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