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不断地思考着对策。他想起了自己的七十二变之术,决定利用变化之术来迷惑妖怪。他瞬间变成一只小鸟,在空中盘旋,试图寻找妖怪的破绽。妖怪见孙悟空变成小鸟,心中大怒,立刻施展法宝之力,想要将小鸟吸住。但孙悟空却灵活地避开了法宝的攻击,继续寻找机会。他又变成一只小虫子,悄悄地爬到妖怪的身上,寻找着妖怪的弱点。妖怪却丝毫没有察觉,依然在得意地施展着法术。孙悟空终于找到了妖怪的弱点,他变回原形,挥舞着金箍棒狠狠地砸向妖怪的弱点。妖怪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但它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再次施展法宝之力,想要与孙悟空同归于尽。
孙悟空大喝一声:“妖怪,你是何方妖孽?竟敢在此为非作歹!”妖怪哈哈大笑:“你这猴子,也敢在本大王面前放肆?吾乃金兜洞之主,今日你们师徒四人既然来到此地,就别想轻易离开。”说罢,妖怪便挥舞着法宝向孙悟空攻来。
孙悟空连忙举棒相迎,双方你来我往,斗得难解难分。然而,那妖怪的法宝十分厉害,孙悟空的金箍棒竟然奈何它不得。一番激战之后,孙悟空渐渐落于下风。
无奈之下,孙悟空只好跳出洞外,带着师父和师弟们暂且逃离。但那妖怪岂会善罢甘休,紧追不舍。孙悟空想尽办法,却始终无法战胜妖怪,法宝也被妖怪收走。
走投无路之际,孙悟空想到了去天庭求助。他一个筋斗云翻到天庭,向玉帝诉说了此事。玉帝连忙派遣众神下界相助。然而,众神的法宝在那妖怪的法宝面前也纷纷失去了威力。
孙悟空又想到了去灵山求助如来佛祖。他再次踏上征程,来到灵山。如来佛祖听闻此事后,微微点头,说道:“那妖怪手中的法宝乃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威力巨大。你等若想战胜妖怪,需找到法宝的主人太上老君。”
孙悟空恍然大悟,连忙谢过如来佛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兜率宫。见到太上老君后,孙悟空说明了来意。太上老君微微一笑,说道:“那妖怪乃是我宫中走失的青牛,我这就随你前去收服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上老君随孙悟空来到金兜洞,妖怪见太上老君到来,顿时惊慌失措。太上老君轻轻一招手,金刚琢便飞回手中。妖怪失去了法宝,很快便被孙悟空等人制服。
唐僧师徒四人再次踏上了西行之路,他们深知,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们毫不畏惧,坚定地向着西天前进。
金兜洞可视为修行途中的一道难关,那神秘的山洞如同内心深处的未知领域,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妖怪及其厉害的法宝,恰似修行者在丹道之路上所遭遇的强大魔障。孙悟空代表着修行者的勇猛精进之心,他勇敢地冲入洞中挑战妖怪,象征着修行者在面对内心魔障时的无畏勇气。
然而,孙悟空虽有神通,却在法宝面前屡屡受挫,这提醒着修行者,仅凭自身的力量和技艺有时难以克服所有困难。就如同在丹道修行中,仅靠个人的努力可能会陷入困境,需要借助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孙悟空求助天庭众神无果,如同修行者在初期可能会尝试各种外在的方法和力量,但却发现无法真正解决根本问题。直到他前往灵山求助如来佛祖,得到了关键的指引,这就如同修行者在迷茫中获得了来自更高境界的启示。如来佛祖暗示法宝的主人是太上老君,寓意着修行者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这个根源往往隐藏在更高的层次和更深刻的认知中。
太上老君的出现,代表着修行者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解决之道。他收回法宝,制服妖怪,象征着修行者在获得了正确的方法和指引后,能够战胜内心的魔障,继续前行在丹道之路上。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丹道修行中,修行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勇敢、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求更高的智慧和指引,最终就能克服魔障,实现修行的目标。
有一物在天地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没有具体的形态,原本寂静无声。它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不随着四季的更替而凋零衰败。这里所指的是那炯炯有神却不昏暗,无形无息,乃是天性之真所归之处而言。在这一篇中,如来所给予的启示,正是指示这个道理。言语作为意念的主导在于虚无之中,而知晓意念之主导在于静坐观照。只有获得了主人公,才能使意念所居之处安定;只有知晓了主人公,才能真正得到主人公。倘若涉及凭借听闻、见识、智巧、知识的力量,而想要使情感安定、意念宁静,那就如同请求天神、雷将、火德、水星相助一般,终究难以逃脱其圈套。即便偶尔有所觉悟、暂时有所领悟,忽然得到了过去的东西,也如同偷营劫寨,只是偏师奇兵的剽掠而已,难以长久。
“行者偷得了金箍棒,又想要偷他的圈子,干起了掏摸的买卖。见到圈子却不知圈子为何物,无法下手。只见火器明亮晃眼,如同白日一般,看到一切被套去的兵器等物,便满心欢喜,跨着龙纵火而回。”这就是偶尔有所觉悟、暂时有所领悟而忽然得到过去的东西,也就是追逐末节而忽略根本,刚刚得到却难以保证不会很快失去。那“八戒、沙僧、长老仍然被捆着没有解开,白马和行李也还在屋里”,又怎么能够走得了路呢?所以老魔说道:“贼猴啊!你枉费心机,使用机关,却不知我的本事!”这确实是不知根本啊。众神以为自己得志了,一起再次出战。“众神灵依然赤手空拳,孙大圣也仍然是两手空空。”烟火的明亮,又怎能照亮那迷惑人心的昏暗呢?毫无执持之物,没有可以着力之处,又如何能奈何那意念所居之处的妄动呢?所以老魔叫喊道:“小的们,动土修造。”要“杀了唐僧三众谢土,大家散福受用”。动土就会伤害本性、危害生命,这话的意思十分分明。
“火德埋怨自己性子急,雷公责怪自己心焦,水伯闷闷无语。”这些都是聪明才识之人,凭借回忆、逆谋、揣度,呈现出乖谬和失去中和之象。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不是如来用慧眼观看,又怎能清楚明白呢?“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也就是“天所赋予我的,无法增加也无法减少的东西”。“慧眼”,就是本性灵明,返观内照,表里晶莹透彻,丝毫杂质都不存在,不迎合也不追随,自然明净,如同明镜止水一般。“行者早早地来到了灵山,四处观看,忽然听到有人叫道:‘孙悟空,你从哪里来?’”并非真的来到了灵山,灵台方寸之地就是灵山,忽然悟到了如来的境界,所以说:“初次来到贵地。”如来问道:“你怎么独自来到这里?”这里是人所不知,而只有自己独自知晓的地方。
如来听说后,将慧眼远远地显现出来,早已知晓,对行者说道:“那怪物我虽然知道,但暂且不可说破。”这是说这个东西唯有自己去领悟,难以借助言语说明,正所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道:“我这里用佛法之力帮助你。”“行者问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如来立即命令十八尊罗汉打开宝库,取出十八粒金丹砂,各持一粒,给悟空助力。用这些金丹砂陷住怪物,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真是妙啊!“十八”,就是“木”,解释为木能克土,以此作为助力,但这只是根据道理的空谈,让人到哪里去着力呢?十八粒金丹砂,让十八尊罗汉取出,各取一粒。“十八”加上“各”就是“格”,意思是能够格正这个东西,才能收服这个东西,正所谓“打开金宝藏,令人各认取”。所以想要使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格正事物。“物”字从“牛”,“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天地因为有牵牛星而得以运转,人身因为有诚意而能够协调适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为什么十八粒金丹砂又都被套走了呢?金丹却说是“砂”,这是金丹的表面而已。这里转折一下,学道之人误把格正事物理解为博闻强识,而不明白格正事物的精深义理,最终不能获得知识。必须能够达到极致的认知,才能称之为能够格正事物。如果只是观察事物而不能真正认知,即便读完了从羲皇以来的所有书籍,胸中装满了甲乙等各种知识;格正完了宇宙以内的所有事物,广泛涉猎动植物,仍然是远涉泛求,追逐外在的末节,与性命毫无关系。正所谓“自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又怎能使这个东西身不能动,脚不能挪,被它一下子全都套走呢?“十八罗汉个个空手停在云端”,那些名称搜罗满腹的人,实际上只是停在云端空手的尊者,格正又在哪里呢?必须能够达到极致的认知,然后才能完全格正事物。选择善的事物就能明理,做到专精就能达到极致的认知。选择善的事物以明白道理,做到专精以秉持中道,这样才能降伏这个东西而没有困难。如来命令降龙、伏虎二尊在后面吩咐,吩咐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尊对行者说道:‘悟空,你晓得我们两个出门迟滞是为什么吗?’行者说道:‘不知。’”只有知晓了降龙、伏虎的要妙之处,然后才是格正事物达到了极致,认知达到了极致。
罗汉说道:“如来吩咐:‘如果失去了金丹砂,就叫孙悟空上离恨天太上老君那里寻找他的踪迹。’”老君在《鼎》卦中为第五爻,五爻处于虚中而能够容纳事物,所以能够止住意念而使其不动。金刚琢是鼎的黄耳,刚柔相济,金中兼玉,始终如一,所以能够套住各种事物而没有遗漏。前面第六回中使用这个宝贝,打中大圣的时候,已经详细解释过了。这里说明了老君失去中道的原因在于童子昏昧,并非真正的老君失去了虚中之境,从而让意念所居之处纷扰不安。这表明人心自有灵童,而昏昧不觉,以至于随心所欲地盲目行动,为邪作恶,使性命难以保全。以能够变化的物质器具,反而成为危害圣道的魔头,总之都是因为这一个东西的放纵出入而已。这收伏返还的关键,贵在自己秘密观察,而不是他人能够相助的。
“行者眼睛不转睛地东张西望”,这是神观。“忽然看见童儿打盹睡觉,青牛不在,说道:‘老官,牛走了!牛走了!’”正好找到了关键所在,这是真正的认知和见识。“童儿忽然醒来”,如同从梦中开始觉醒。“如今已经七日了”,这是“七日来复,天心复见”的时候。查出偷去了金刚琢,才算是对事物进行了格正而达到了认知。“老君拿着芭蕉扇”,拿着清虚之气而招来虚中之物,也就是秉持中道、心存诚敬的意思。“高声叫道:‘牛儿!还不回家?’那魔立即认出了主人公,一扇而圈子丢了,再扇而本来面目显现。”正所谓“一声唤转灵童子,二气还虚本太清”。“老君跨着牛回到天上,众神取了兵器回去,师徒整理行装离开山洞。”意念安定、心境宁静,妙处在于如来之慧眼的指示。学道之人都具有如来之慧眼,奈何只是自己不认主人公啊。
喜欢悟空修真路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悟空修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