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灵慧一家一直呆到初三,过了年,才依依不舍得离开,坐在车上不住的扭头往后头看。
本来柴灵慧是想接了老爹一块儿走的,老爹不乐意,说得看着灵晨。柴灵慧就说,带着灵晨一块儿走,可这走不是只张嘴说说就成的事儿,学籍户口什么的不是一半天能成的,就是到了城里,上学也是得想办法的。
灵晨眼下才上小学,怕孩子分心妨碍成绩,老爹就不乐意挪位置。
家里住的好好的,都过了几十年,老话说故土难离,他也不愿意折腾着往外头走。
灵慧没法子,只能说好了有空来看老爹,又给灵晨留了电话地址,叫她有什么事儿就打电话发电报联系。
过年时候,张天民一直没停生意。
过年倒是不买面了,只卖熟猪蹄,和点心糖果,都是包的现成的,那个量不多不少,正好用来串亲戚当礼品。
年前几天卖出的量,就抵了大半年的利润。
后来,要不是实在搞不到原料,来不及卖,还不知能多赚多少钱呢!
稍微算一算,就把张天民心疼的够呛!
瞧着桌面上两本账,张天民忍不住琢磨开了。
打张开以来,面馆生意还行,因着客人需要,店门口专门摆了两个锅的涮菜,拿竹签子串儿,十根一份儿,各色菜都有点儿,还挺全的,有人叫人配着面吃,怪受欢迎的。
只是,没想到来店里的人,吃涮菜的比吃面的还多。到了年尾一盘账,好家伙,涮菜的利润顶的上面条的两倍了。
“真是没想到啊,看着不起眼,原来这么赚钱!”
张天民指着账本,让灵晨看。
“嗯!”灵晨瞄了眼,又盯着自己的一本小账,手里的笔不停,口中道:
“米面得花钱,菜倒是不用买多少,店里的菜一大半是地里摘的,买的不多,这个花的成本不高,挣得就多了。”
“也是!”张天民合上账本,摸着下巴,顿了半晌,突然看着灵晨,
“闺女,你说咱开春不买面了,专卖涮菜好不好?”
灵晨想都没想,反射性的回了句,“你要把面馆改成火锅店呀?”
“火锅?”
张天民一击掌,眉飞色舞,“成啊,火锅不就是涮菜吗?咱们卖的涮菜锅里其实就是按着火锅汤底配的料。就跟火锅差不多,嗯——就买火锅,火锅挺好。”
算了最后一笔,灵晨这才松口气,慢慢的呼出一口气,闻言双手撑着脑袋,送她爸一双白眼,没好气的问:
“火锅?您会配底料么?”
真是的,涮菜原先是她嘴馋,自个儿弄着吃的,有客人鼻子尖儿,闻着味儿,问了句,这才给人端上去。
里头配料多少,再没人比她清楚了!
还有,“那卤猪蹄和点心糖果呢?您还卖不卖了?”
张天民还没来及说什么,就让闺女账本糊了一脸。
“您别忘啦,您闺女还得上学呢!这生意的事儿我也不能一直支应着,该耽搁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