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剧组进入了正式拍摄阶段。
依照杜乐导演的要求,大本营的营地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不对,是全旧的面貌。
为了还原1960年的环境条件,彩色防风帐篷改成了米白色帆布帐篷,又沿着溪边利用碎石和木块搭起了临时灶房。
钢精锅子置于汽油点燃的火堆上,沸腾的水只能用来煮开清水挂面和蒸馒头。绿色的水箱横置过来,既能挡风又能放置食物,削短的粗铁管用作烟囱管排烟。
登山队员们穿的深红色鸭绒皮袄,也是道具组特意做旧过的。
不同的是,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皮袄内部搭了好几层棉衣,背心也贴满了暖宝宝。
条件,比当年的先辈们好得多。
所有的一切,力求还原当时艰苦朴素的作风。
每顶帐篷四个人住,组成一个「结组」,四人登山时用绳索一一连接,白天互相照应,晚上共同烧水做饭,培养默契。
洛南、江元和登山向导,以及一名扮演气象专员的男人组成一个「结组」。
这也意味着,珠峰路上,他们四人将生死与共。
导演和摄影团队撤到不干扰演员的位置,以长焦镜头和无人机进行跟踪拍摄,接下来演员在营地的所有活动,都会被镜头记录下来。
“希望我们能登顶珠峰。”江元在帐篷里,给其他队员鼓劲。
洛南跟了一句,不过他说的是:“希望我们能完成拍摄。”
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演员的天职。
依照剧本,整个登山团队需要进行四次适应性行军,第一次适应性行军抵达6400米处,运输汽油、氧气瓶和食物,然后返回大本营。
第二次适应性行军,上到7600米,通过北坳难关,运输物资,建立北坳营地,再返回大本营。
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上到8300米,通过「大风口」,再返回大本营休息。
第四次适应性行军,抵达8500米处,建立突击营地,最后侦查突击顶峰路线,条件成熟时争取登顶。
“出发!”
登山教练一声令下,所有登山队员按次序走进茫茫雪山。
以攀登真珠峰的形式拍摄珠峰纪录片,从这一刻起,历史的记载中多了一行勇敢者的名字。
一串串脚印,向着顶峰进发。
“你觉得珠峰像什么?”路途中,登山向导提了一个问题。
与他同队的,是三名没有登顶经验的新人,他试图聊几句,缓和一下氛围。
“像个娘们,等着咱们上!”扮演气象专员的演员说道。
他的外表虽然是个知识分子,文质彬彬,但扮演者却是个粗汉子,说话做事充满野性。
江元抬头看了一眼,正巧见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象,阳光给珠峰向阳的一面镀上金光,璀璨夺目,光华四射。
他想了想说:“像一块金牌,只要我登了顶,那这一次等于是我赢了。”
洛南问道:“你赢了谁?”
“我爸!”
江元像是报复般,用力地吐出这两个字,又呼出一口热气。
“出发前我跟他打赌,只要我登上珠峰,就可以赢得半年自由潇洒的日子。等爬完珠峰,我还要去挪威和芬兰玩一圈!”
登山向导又看向洛南:“你呢?”
洛南沉思片刻,说道:“死亡。”
“啥?”气象专员没听懂,“你说的是嘛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