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历史对曹操的评价语录 > 4 章(第1页)

4 章(第1页)

队去出差。(第七章《汉室宗亲》将详细解读曹操的这份欣赏对刘备意味着什么。)

45岁,刘备利用曹操对他的信任,发动偷袭再次占领徐州。当时袁绍已经准备与曹操决战,但曹操觉得刘备虽弱,但是个真英雄,现在不把他干掉将来就来不及了,袁绍这人反应慢,等我干掉刘备回来他才能回过味儿来。

曹操又一次征服徐州,刘备出逃投奔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家眷投降。

袁绍的虎狼之师终于出动,关羽斩颜良报答曹操之后,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曹操当时还在与袁绍决战,却以博大的胸怀纵虎归山。识英雄、重英雄,这是曹操身上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但关羽的出走无疑再次寒了他的心,使他在多疑和猜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官渡大战,曹操以一两万人的兵力逆袭了袁绍的十一万大军,天下震动。其战争过程一直以来被大书特书,但其实这场战争的意义却远远不止是曹操成为北方霸主那么简单。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是什么?

对曹操个人而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罢,于公于私他都要维护汉室。然而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已经是天下第一雄主,只有他威胁别人的份儿,哪里还有「贼」能威胁到他?

汉室的股票暴跌,皇帝不仅是傀儡,更越来越像一个累赘。但曹操毕竟有过忠君报国的理想,要他学王莽,他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儿。那就先保持现状,看以后的情况再说吧。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东汉中期以来,士族的势力一直在膨胀,他们掌握话语权,控制声望系统,垄断基层实际权力,与中央争夺人口、税收以及人事任免权。皇帝只好倚靠外戚和宦官与士族抗衡。外戚和宦官这两根柱子同时倒塌,士族掌权便成了大势所趋。他们大多团结在头号士族子弟袁绍的周围,只要袁绍击败曹操,把皇帝握在手里,名分、实力、人心结合在一起,处于观望的各路诸侯和天下士族便会趋之若鹜。届时袁绍出任董事长,士族们掌握股份,让寒门子弟祖祖辈辈给他们打工,凭出身就能世世代代做官、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然而曹操却横空出世,以逆天的才干强行顶住了历史的车轮。

由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士族没法高枕无忧,还得去和他们所鄙视的庶族拼业绩。

曹操采用的屯田制度使大量土地归为国有且不可买卖,限制了士族对土地的兼并。

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唯才是举使有才无德之人可以放开手脚横征暴敛,比士族的吃相更加难看;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使老百姓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军屯使士兵又要打仗又要种地,异常辛苦且降低了作战能力。

但纵然有这些不足,这样总比特权阶层安享荣华、作威作福要公平得多。

这是曹操的历史功绩。

52岁,为了彻底肃清袁氏势力,将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的外患消灭在萌芽当中,曹操把攘外必先安内的经典案例统统弃如敝履,在天下未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北征乌桓。

曹操的军队从一条废弃多年的环境恶劣的小路进军,距离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二百里时被敌军发现,三郡乌桓的蹋顿单于与袁绍的两个儿子率领数万骑兵迎击。当时曹军的军需物资还没有到,为了赶路很多士兵连盔甲都没有。曹操登高远望,看敌军人数虽多但阵势不整,决定擒贼先擒王,派张辽为先锋将蹋顿单于斩杀,敌军自乱,二十余万人投降。袁绍二子再次跑路,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征途之中,曹操写下《步出夏门行》。随军出征,年仅15岁的曹植写下《白马篇》,曹家父子的文采风流相映成趣,使这次北征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战争。

以少胜多是曹操的拿手好戏,但这次远征的难点不在于敌人,而在于环境。辽西干冷,方圆二百里内没有水源,士兵们只好在冰天雪地里打深井,背着粮食走不动只好杀马充饥。在灭吕布、袁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天才军师郭嘉在途中病亡,临终前嘱托曹操不要进攻辽东,这样公孙康一定会把袁绍二子的人头送来,果然言中。郭嘉是曹操手下最年轻的高级干部,而且有很多可爱的小缺点,让曹操又欣赏又放心,原本想让他辅佐继承人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就是十个蹋顿单于也比不上一个郭嘉重要。

失去郭嘉固然可惜,所幸这一役使曹操威震塞北,他一声令下,匈奴左贤王就得乖乖把妻子蔡文姬送回。

九年后,曹操扣押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将其终身软禁,并把匈奴分为五部,派汉人官员前去监督。秦皇汉武的宿敌——匈奴,在曹操手中踏入了万丈深渊。

十一年后,乌桓再次反叛。当时东有孙权、南有关羽、西有刘备,曹操无惧多线作战,派儿子曹彰再次北征。曹彰将乌桓彻底打散,使乌桓永久地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同时,鲜卑首领轲比能震慑于曹家的军威,率数万人马请求臣服。

同室操戈,再强也算不得什么本事。曹操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甚至投靠外邦异族的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