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自己师父师娘走了,回了天津卫。三天前,自己的老张师兄也走了。张老和小张留了下来。
小张本来是要回去的,为啥留了下来呢,因为张老爷子一句话。说他反正过段时间也要上大学,就在京城找个学校上吧。这段时间他和李老也好好好的调教调教。
李玉文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张老这话一出口,小张那脸上的表情,加上说的话,那叫一个生无可恋。
而这五天以来,李玉文又整理清楚了一段记忆这些记忆信息量太过庞大,耗费了他整整五天的时间。
之前几天他看着自己爹和自家这个宅子,就来了兴致,自己爹,满头白发。
自家这个宅子,四进的四合院,跟别的还有点不同,除了前院和中院,后院除了屋子,院子里还修了花园水池,明显的南方园林花园……
除了吃喝拉撒,便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到了两世杂乱的记忆碎片之中,可庞大的信息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世记忆,差点把他弄崩溃。
众人看着他时而沉思,时而小手抱头摇头晃脑。除了安慰,也只能由着他。毕竟大病初愈,还失忆了。也怕刺激到他再出点什么事。毕竟一个刚刚初中毕业,十四岁的孩子。
李玉文弄清楚了记忆,也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之前他还疑惑,吃的都这么讲究。不愧是大户人家。弄清楚了记忆之后,刷新了他的认知,现在这算啥大户人家啊,只是众人关心他大病初愈,问问他想吃啥而已。要说大户人家,那得是他爷爷那一辈和更往上面的那些老祖宗们,那才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啊。
弄清了记忆,才知道原来自己这李家,昔年在四九城,那可是名门望族。
族谱首页的那位老祖宗,本是江南人士,后定居四九城。
老祖宗在清朝初期,圣祖九年时。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后一路迁翰林学士。授内阁学士。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圣祖四十年,圣祖皇帝御赐手书“夙志澄清”匾额及御制永定河诗、御服衣冠,就连自己现在住的宅子,都是当时皇帝御赐的……
圣祖四十四年,被拜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圣祖四十五年,奉旨编修《朱子全书》以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
更是带兵打过战。可以说是做到了出将入相。清朝时期没有宰相,称呼为文渊阁大学士。但实际上是清朝宰相的职位。
这个称呼也是清朝内阁的最高职位,官居一品。
出将入相
人称李相国
真正的做到了古代文武官员的最高追求。随后名传千古,流芳百世……
那位圣祖皇帝称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其者”。
除此之外,那位老祖宗还极善易学,留下来数部着作,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
自这位老祖之下,自家的一众先祖们。也出了一大堆治世的文臣。还有过勇冠三军的将军。只是成就跟老祖宗的出将入相没法比。
毕竟古代文武的最高追求,除了“封狼居胥”。就是“出将入相”了。
而且后面先祖们的年代也不是老祖宗的那个年代了。除去入朝为官的,别的那也是士农工商,五行八作,干什么都有,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也家喻户晓。
之后大清没了,家族也没落了一丝,毕竟不管做什么,朝中有人和朝中无人,还是有区别的……
在之后到了自己爹,爷爷这一辈。
自己爹十九岁的时候就是京城一所名牌大学文学系的高材生,因为家学渊源深厚,文采斐然。犹善诗词歌赋,更是谦谦君子,算得上是当年四九城的大才子。
可因为那个年代的那场祸事,李家被定性为封建家庭。
李家老太爷,也就是自己的爷爷,那一辈李家嫡系的独苗。
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了。
自己爹许是因为这事受了刺激,离家出走,一路南下。
毕竟老太爷有三子一女,自己爹是最小的,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成家立业了,自己爹还在读书。也是与老太爷感情最深的……
等自己的伯伯们反应过来自己爹离家出走以后,四处寻找。可他们哪能想到,自己爹,他们的弟弟早已离京。苦寻无果,也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