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黄帝内经详解 > 第23章 1咳嗽背后的秘密 从病因到病机再到症状传遍(第1页)

第23章 1咳嗽背后的秘密 从病因到病机再到症状传遍(第1页)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能使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部”,咳嗽虽病位在肺,但并非孤立之症。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然而,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时,同样会通过各种机制影响到肺的功能,进而引发咳嗽。

黄帝说:希望听您讲讲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回答:“皮毛与肺相应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肺属金,皮毛亦与金相应。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金生水,而皮毛在人体中起着保护机体、调节体温、排泄汗液等作用,这些功能与水的代谢和调节密切相关。因此,皮毛与肺在五行属性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从“脏腑经络学说”的角度来看,肺主皮毛。这里的“皮毛”不仅仅指皮肤表面的毛发和汗孔,而是广义上包括皮肤、汗腺、皮脂腺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器官。肺通过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皮毛,以滋养和保护皮毛;同时,皮毛也能将外界的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阻挡在体外,或通过出汗等方式将邪气排出体外,从而保护肺脏不受外邪侵袭。

因此,当皮毛感受了邪气时,这些邪气就有可能通过皮毛与肺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影响到肺脏的功能。例如,外感风寒邪气侵袭皮毛,若邪气较重或人体正气不足,就可能通过皮毛入里,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肺气失宣,进而引发咳嗽、气喘等肺部症状。

同时饮食与脏腑健康的关系有着丰富的论述。如果喝了冷水和吃了寒冷的食物,胃里的寒气会沿着肺脉上升至肺,会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互相交合,停留于肺脏,导致肺咳”的情况。

我们要明确的是,中医所讲的“寒气”并非指物理学上的低温或冷凉,而是一种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特性的病邪。当人体摄入过多寒凉之物时,这些寒凉之气会首先影响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且喜温恶寒。脾胃受寒后,其运化功能减弱,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还可能使寒气进一步循经上传至肺。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肺经与胃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通过经络的相互沟通,实现气血的相互输布和调节。因此,当胃中寒气过盛时,确实有可能沿着经络上行至肺,影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肺气失宣,进而引发咳嗽等肺系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自然界中的时令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为“五脏应时”。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主时,即在该时段内,该脏腑的功能活动最为旺盛,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病。然而,您五脏在他们各自所主的时令受病,而肺在他所主的时令并未受病,那疾病就是由各脏传给他的。

实际上,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任何脏腑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受到病邪的侵袭而发病。只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时令,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某些脏腑更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而已。

接下来,我们来看脏腑传变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邪就有可能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传变到其他脏腑,形成新的病变。这种传变可以是顺传(如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也可以是逆传(如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还可以是越经传变(即不按照五行生克顺序的传变)。

如果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病,而肺脏并未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但随后却出现了肺脏的病变,那么这很可能就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通过传变机制影响到了肺脏。这种传变可能是直接的(如通过经络、气血的直接联系),也可能是间接的(如通过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而间接影响肺脏)。

接着我们来谈谈五脏与时令的对应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与自然界中的五行、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主时,如春季主肝、夏季主心、长夏主脾、秋季主肺、冬季主肾。在这些时段内,相应的脏腑功能活动最为旺盛,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人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气温骤降、寒风侵袭等,如果人体未能及时适应或调整,就可能导致寒邪入侵。寒邪作为一种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特性的病邪,一旦侵入人体,就会首先影响到与之相对应的脏腑。例如,在秋季或冬季,当外界环境寒冷时,人体的肺脏就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从而引发咳嗽等肺系症状。

如果寒邪是轻微的就会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侵入体内就会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这实际上是中医对寒邪致病特点的一种概括。轻微的寒邪可能仅表现为咳嗽、流涕等表证症状;而严重的寒邪则可能深入体内,影响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导致腹泻、腹痛等里症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能够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存在五脏与时令相对应,且易受外邪侵袭的观点。这种对应关系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我们来看秋天与肺的关系。秋天,作为收获的季节,也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期。此时,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变得干燥,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而易受秋燥之邪的侵袭。因此,在秋天,人们往往容易出现咳嗽、咽干、鼻燥等肺系症状,这就是所谓的“肺先受寒”,但这里的“寒”更多地是指干燥、寒凉之气对肺的影响,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寒冷。

接着,我们来看春天与肝的关系。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肝气生发的季节。然而,春季也是风邪易盛的时期,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袭阳位。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风邪侵袭,则易导致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出现头痛、眩晕、目赤等症状。虽然这里提到的是“肝先受寒”,但实际上是指风邪对肝的影响,而非直接受寒冷之气侵袭。

再来看夏天与心的关系。夏天,阳气最盛,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多。心主血脉,为阳中之阳脏,与夏气相通应。在夏天,若人体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就可能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口渴、失眠等症状。这里所说的“心先受寒”,实际上是指高温环境对心的潜在威胁,以及因失水过多而引发的心阴不足。

长夏时节,对应于中医的五脏中的脾。长夏,即夏末秋初之际,此时气候炎热而潮湿,是湿气最重的时期。脾主运化水湿,若湿气过盛,则易困阻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在长夏时节,脾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而非直接受寒。

最后,冬天与肾的关系。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是肾气封藏的季节。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与冬气相通应。在冬天,若人体未能做好保暖工作,或素体阳虚,就可能导致寒邪直中肾经,出现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这里所说的“肾先受寒”,是严格意义上的寒冷之气对肾的直接影响。

所以,五脏与时令的对应关系以及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同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并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喜欢黄帝内经智慧解读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