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山快速将自己背篓里的红色牛肝菌分了一半扔进李智航放在地上的竹篓里,然后二人便一起挖起了黑松露。
他现在已经彻底明白了,李智航绝对不是第一次挖菌子。
不,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李智航不仅不是第一次挖菌子,更是一个高手中的高手。
但是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清楚呢?
不对,好像李智航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第一次挖菌子这种话……
“对了,一定是害怕强调了这点我们不带他玩,一定是这样。”
李平山自行脑补起来,结合李智航刚刚回到山村、缺少熟人的背景,他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测合理。
眼下自己实实在在从对方得到了好处,他只觉得这哥们仗义,值得交往。
他以后要多帮帮李智航,让他和更多的村民搞好关系!
李智航丝毫不知道李平山肚子里加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戏,他只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要发财了。
因为这里松露好多!
松露这种菌类,只会长在松树、栎树和少数几种橡树根部的泥土里,而且对环境要求极高,即便是在伏蛟岭也不容易找到。
伏蛟岭有数以万计的松树和栎树,但只有少数下面埋藏有松露。
采菌人一般不会特意搜索这些松树的根部,除非有干裂开来的泥土,才能窥见一二,继续深挖。
但当下的情况,完全不同!
清晨的时候,伏蛟岭刚刚下过雨,土壤处于湿润膨胀的状态,再加上松露的颜色本来就与土壤接近,这才让山民们忽略了自己眼皮子下面的这一大片宝藏。
这里土壤下的松露一长就是一片,具有很强的群聚属性。
而且由于季节已到,松露长得个大块圆,基本都已经成熟。
判断松露是否成熟,尺寸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要看颜色。
成熟的松露一般呈现出黑色,而没有成熟的松露往往是红色。
后者口感很差,几乎在市场上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山民们一般都会选择让这种松露再长一长,过段时间再来挖掘。
李智航亦是如此,他一方面会将偶然捡到的红松露埋回原地,同时还会特别注意不会用坚硬的铲子使劲去刨松树的根部。
和鸡枞类似,在松露群聚的土壤里必定有菌丝。
这种菌丝比其它的菌类更加脆弱,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
早期的松露菌丝用肉眼是不可见的,用铲子胡乱挖掘会破坏其结构,导致同一区域内很长时间内都长不出新的松露。
李平山也明显知道这一点,他此时满手都是泥巴,但仍然坚持着没有用铲子去挖。
作为靠山吃山的山民,大家都会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地方政府的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比以前更加深入人心。
在挖掘的同时,李智航将手机连上充电宝,放在一旁继续拍摄,一边挖一边给水友讲解和松露有关的知识。
在流量推送的加持下,李智航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已经突破了四万。
其中不少人都是来自城里的水友,他们根本没见过这种形式的荒野直播,一时间看得入迷,时不时会有打赏的提示响起。
“呼,呼。”
饶是体能如李智航,外加天命恩赐的“导航”,在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后,他才总算是将脚下这片林区的松露挖得差不多了。
这里的松露多到夸张,仅是李平山一人就捡到了两斤之多。
而李智航则比他更多一些,有大约四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