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他李嗣源都没有这个资格,修史书,是对前朝盖棺定论,唯有天下之主能做这件事,臣子如果做了,那便是意味着要篡位。
天子要修史,他想干什么?
他很不理解苏铭的想法,作为天子,诏令不出皇城,连洛阳都无法掌控,不想着壮大朝廷声势,不想着练兵,不想着整合朝堂权力,反而去编篡史书。
怎么看,都觉得古怪,偏偏他还猜不到天子的真实想法。
不行,不能让他得逞!
几乎是下意识的李嗣源就要站出去反对,但当他踏出一步的时候,又立刻冷静下来,将踏出的脚步收了回来。
按照他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让天子修史书,虽然他不知道天子要干什么,但作为权臣的直觉告诉他,不能让其达成目的。
但是,想到那九十九名进士之中的世家子弟,他犹豫了,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到地方做官,尤其是没有主权的佐官。
他麾下有不少世家子弟,那些人是什么德性,他一清二楚,那些家伙绝不会愿意被下放地方,远离朝廷政治中心。
相比之下,修史书是清贵之事,既能获得名声,又不必投入杂务,何乐而不为,自己如果阻止,他所招揽的人,未必会再和他一条心。
阻人前途,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好不容易在朝堂博得一个位置,岂会轻易放弃,相反,他不仅不能阻止,还要顺水推舟,在修史这件事上捞到足够的好处!
想清楚这一点,李嗣源悄然抬头,看向坐在龙椅上的天子,心中突然感到惊恐,难道他早就料到这一步?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的心机实在是深不可测。
这一刻,他内心竟然生出了一阵颓败,自己,真的有机会夺得天下,成为中原之主吗?真的有机会从他手上拿到天子之位吗?
此种想法一出现,就好似在他的脑海里生了根一般挥之不去,越是不想,就越是清晰,到了后面,他连朝堂上在争论什么都不在意了。
龙椅上,苏铭看到李嗣源的小动作,隐藏在冕旒之下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李嗣源,你别无选择!
早在他同意推行科举的时候,他就落入了窠臼之中,越是挣扎,反而陷得越深。除非他有一天忽然醒转,离开朝堂去河东当土霸王。
但这样做,那就代表着他离天子之位越来越远,只要他还有野心,他绝不会轻易离开洛阳。
颜素臣的提议,引起了朝臣的热议,重开一个赛道,不侵犯他们的权利,朝臣们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李嗣源不发话,岐王和薛王相继点头,修史之事算是盖棺定论,无可推翻。
朝会之后,朝廷召集新科进士进入吏部,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到下县当佐官,一个是留在朝堂编写史书。
对于世家子弟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大部分都很干脆的选择了编写史书,唯有寥寥几人选择外放。
看到那些世家子弟选择修史,那些原本意动的寒门子弟也停下脚步,选择了另一条路,外放地方当官。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作为从上万个士子中杀出来的进士,他们都有自己的傲骨和坚持。
这么多世家子弟参与编写史书,他们即便是加进去,也无法在里面占据一个好位置,说不定史书写完,他们连名字都不会有。
既如此,不如早早的退出,外放当官。
他们是新朝第一批进士,只要政绩突出,不愁升不了官,如果朝廷无道,他们也可以转向地方的节度使。
顶着进士的名头,不怕没人要。
更何况,他们又不是酒囊饭袋,反而是腹有锦绣,不是那种只会之乎者也的儒家读书人。
很快,朝廷要修史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洛阳,引起了热议。
同时,为了编写史书,朝廷重开了弘文馆,集贤殿书院和史馆,用以安置这些新科进士,这些地方在前朝可都是清贵职务,既清又闲,本来就是世家子弟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