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这些年在亚洲的利益是不断扩大的,他们认为还可以更大,所以买下了菲律宾,他们在亚洲需要一个支点。
还是德国人会做生意,给了西班牙5000万金马克,差不多250万英镑,要是法国那就是50亿法郎都不卖。
战后,德国立刻宣布,要将菲律宾打造成模范殖民地。除了菲律宾,战前柏林会议上,各国基本划定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东西非各有一块殖民地,那是德国统一之前,汉堡等商业城市自己设立的商业殖民委员会开发的,基本上只有一个支点,现在德国人画了一个圈,那一片就都是德国的了。
最有经济价值的当然还是菲律宾,这里可是热带土地,阳光充足。
德国买下这块殖民地的时候,大汉表示了关切,双方进行了友好沟通,德国再三表示会保护当地华人利益。大汉随即对此表示了谅解。
欧洲国家在南洋的殖民地除了早期出现过屠杀华人现象之外,进入现代相对比较友好,他们对这里的诉求主要是掠夺利益,不像英国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领土诉求,把其看做大英帝国基本盘,其他殖民地,除了印度比较特殊之外,管理都以经济利益为主。印度的特殊性在于,他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可供英国驱驰,有印度大英帝国才是帝国,没印度,他只能回缩成联合王国,还在于印度是大英帝国的经济压舱石,因为印度的庞大市场,英国的经济才更稳定,其他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到了英国,可以向印度转嫁,没有那么激烈。
德国人才刚刚搞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对殖民地的态度是怎样的,谁也不好判断。将菲律宾当成基本盘不现实,这里有几百万土着,不可能都杀了,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事情,已经不能被现代社会容忍;将菲律宾看做德国的印度,菲律宾的体量又不够,土着并没有能够建立起印度那样的成熟文明;如果只是当做利益来源地,德国的态度又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格外认真。
所以这几年大汉一直在观察,大汉对南洋华人的管理要比对北美仔细的多,因为这里更近,华人数量更多,华人在这里的时间更久,比洋人更久远。菲律宾是重要的版块,在马尼拉有成熟的华人社区。华人在这里是理发师,裁缝,工匠等技术职业,以及商人这样的富裕群体。早在大汉建立之前,南洋地区就形成了少数洋人掌握权力,是统治势力,华人是中间阶层,跟洋人分享财富,帮洋人攫取财富,另一方面跟本地土着一起又是被压迫阶层,被统治阶层。这种角色说好听点是社会中坚,说不好听点两头受气,上面防着你,下面恨着你。有点类似犹太人在欧洲的角色,有钱,但没权,还遭恨。
祖国强盛的时候,日子好不好过得看祖国的态度,明清就不怎么管海外移民,当他们为弃民,甚至歧视他们。所以华人在海外抱团,自力更生,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结构,主要就是帮会。
大汉强大之后,在马尼拉、爪哇和新加坡都设立领事,保护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殖民地上的华人,一开始甚至被帮会势力抵触,因为这触及了他们的固有权力,大汉对于这些帮会印象也不太好,大多数都是国内的反叛分子。像福建的小刀会,天地会,都在南洋有堂口。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接触,已经渐渐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并找到了一条互相合作的方式。
大汉领事不多干涉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甚至融入其中,跟当地上层人士进行合作,办理了学校等机构。因为华人的数量原因,学校建的相当多,甚至一些洋人都选择在华人学校读书,因为英国并没有投资大规模兴建英式学校,英国本国的义务教育都没普及,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商业化思维国家,义务教育显然是不经济的,贵族式,精英式教育,才更有经济价值。
德国人来马尼拉之后,动作很大,一开始让人警惕,后来发现,他们就是砸钱,改善城市建设,以德国标准兴建市政,其他一切照旧。华人社区还是以前的样子,商人做生意,手工艺人做手工,挣够了钱回国养老,送儿子来继续营生。
大汉外交部门从政治上解读,判断菲律宾殖民地,或许只是俾斯麦政府为了平衡德国殖民扩张势力的一次尝试,不代表德国的长期政策,亚洲也没有可以让德国扩张的空间。
战争期间,德国在马尼拉的动作相对小了很多,市政还是缓慢建设,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战后突然就不一样了,德国人的动作大了起来。他们甚至跑到了吕宋岛南部的棉兰老岛勘探,那里生活着西班牙殖民者三百年都没能征服的摩尔人,西班牙带给这些人的影响,或许就是将西班牙对岸北非土地上的摩尔人名字按在了他们头上,这些人在明朝叫苏禄国,西班牙始终没能消灭苏禄国,但迫使对方签订了一些条约,仅此而已。
德国人夺取了这些权力,也从西班牙手中得到了对苏禄国的所谓保护权。当德国勘探队跟当地摩尔人起了冲突之后,德国的军队就开了进去。刚刚结束一场世界大战的德军,机枪大炮之下,曾经对抗过西班牙殖民者的摩尔人顿时就不行了,很快就被德国人击败,苏丹选择了投降,接受德国人的统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德国在菲律宾找到了大量矿产,以含量很高的铜金矿为主,经济价值极高,尤其是在这个金本位时代,具有战略价值。一场世界大战,各国都出现了货币不稳定情况,英镑最先恢复,就是因为英国能从南非大量获取黄金。
德国人发现这些铜金矿后非常兴奋,从国内招来企业进行开采,但人力是个问题。他们计划从中国引入劳工,这也是正常操作,大汉政府只关心华人权益,并不关心职业问题。德国的所有开发活动,都没有冲击到大汉的原则,渐渐也就接受了德国这个亚洲新成员。
但只是接受,并不是认可。接受是因为欧洲人建立的国际体系,带给其他民族的是处处限制,只允许他们内部进行重新分配。德国从西班牙手里夺走菲律宾,西班牙肯定不情愿,背后的利益冲突,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如果是大汉想从西班牙手里抢夺,就得问问大英帝国同不同意了。
刘勇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他的使命就是扳倒英国人的这套不平等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公正的体系。
用了一年时间,欧洲人恢复了国内秩序,退伍人员重新进入正常社会,大汉也扛过了战后的产业调整。过剩的钢铁产能得到了消化,钢铁生产规模有所下降,一批小型铁厂关闭,总产量下降到了150万吨,依然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
福建的小五金工厂经过这场战争,算是肥了一波,脱胎换骨。以前就是以各种小五金,锅碗瓢盆生产为主,持续了很多年。但是技术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在积累,在成熟,终于在这场战争中蜕茧成蝶。许多小工厂就一两个技术工人,甚至父子相传,兄弟合作。机器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生产工具,蒸汽机已经没有是神秘感,工具而已。外人永远不知道使用熟练的工具在工匠手里能制造出什么东西,很多工厂用同样的机器生产炮弹,最后甚至有工厂敲出步兵炮还卖给了俄国人。
战后一年,鸟枪换炮后的小工厂匠人们,很多引入了新设备,教出了新徒弟,开始进行转型。方兴未艾的纺织业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小五金工厂开始朝着机械厂转型,一个小工厂的突破,很容易带动一个镇,一个县的工艺突破。制造金属器物,在他们眼里是一种生活,跟农民种地一样,是一种谋生手段,所以这种本事就在亲戚朋友之间传播。
这种集群式的小工厂很容易将零部件价格压到最低,虽然还是只能蚕食那些成规模的成套设备厂的残羹冷炙,但相比只能制造锅碗瓢盆上升了一个层次。很多工厂甚至成为大工厂的配套企业,有些零部件他们批量生产更有性价比。
他们还大量改造传统机器,给传统土布机换个金属部件,就能变成更耐磨的铁木机。
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在发生着改变,这就是工业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改造,不激进,潜移默化,大概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基石没有发生冲击,人还是原来那些人,技术还是原来那些技术。
这些情况有户部的官员按季度汇报给刘勇强,让他随时知道自己国家的技术水平,在上层,通过直接引入西方最先进的技术,已经拥有了规模庞大的现代制造能力,但在下层,传统还是很顽固的生存,并且缓慢的进行着追赶。
他知道,他统治的国家,依然是一个技术水平跟俄国相似,拖着笨重的身躯前行的旧时代国家,但比俄国规模更大,也更有潜力。因为大汉统治的人口更多,而且建立起了义务教育,以前是每个村都有识字班,最好的学生会被集中起来送进正规学校读书,现在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了。尽管学校教的课程跟私塾不一样,但总体上,搞教育遇到的阻力还是最小的,尊师重道的传统,让最保守的老乡绅也得承认让人识字总不是坏事。更何况刘勇强虽然不考孔子了,但并没有禁止大家读孔子。
建宁七年过去了,一场欧洲大战,让过去二十年积累的矛盾进行了一次释放,虽然没有解决,甚至连改善都没有,但压力释放了一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不会再有战争了。
再有一代人的努力,一群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成长起来,这个国家才能真正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喜欢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