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晨功教育全日制学校挂牌成立的日子,不止是晨功教育的中高?32?领导悉数到齐,蓉城的大小媒体也是悉数到齐。
一方面是因为晨功教育在蓉城教育界内名声越来越响,对于晨功教育的一举一动,关注者众多。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毛玥的邀请,为此,毛玥又付出了一大笔的广告费。
在其他培训学校都喜欢用硬广宣传时,毛玥偏爱用软文广告。软广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将宣传内容和文章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候能够了解策划人所要宣传的东西。
毛玥偏爱的软文,是新闻类的,用晨功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给蓉城的学生家长们证实他们的实力。这样的好处,是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而这类的软文,蓉城其他教育机构很难做到,只有话题性不断的晨功教育,才能达到新闻作为广告霸屏的效果。
而晨功教育能做到,一方面由于毛玥自身的话题性,另外一方面,晨功教育内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也是主要原因。
无论是话唠行文乐,还是葛瑞聪、师雅志这些只要毛玥愿意让他们接受采访,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
九点五十八分,毛玥和沈向楠一起揭开了晨功教育门口的那一块红布,上书蓉城市晨功学校四个大字。
在大门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书一日之计在于晨、功夫不负有心人。
晨功教育成立以来,一直没有人知道名字的来历,今天毛玥用这幅对联告诉了世人,也用这幅对联阐述了她对教育的看法。
毛玥个人又再一次被记者的长枪短炮给围绕,记者们有询问沈阳云的现状的,有想了解这个暑期晨功教育的收益情况的,有人则问起,晨功如此快的扩张速度,人才会不会出现断层。
毛玥对此都一一做了解答,而在晨功广告费的作用之下,第二天,蓉城大小媒体的新闻报道,全都是正面的。
关于新成立的晨功学校,现在仅仅4个班,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初中一年级,两个高一年级。
可仅仅这四个班级,毛玥为他们配备了上百人的教师团队。培训学校和全日制学校本就是两个毫不冲突的机构。
培训学校只有周末才上课,平日里都在培训、备课、招生等。
而全日制学校则恰好相反,周末双休,周一到周五上课。
晨功教育其他八个教学点的老师,在全日制学校成立的这一刻开始,周一到周五都被毛玥召回了全日制学校内。
将各个教学点的培训放到了全日制学校里统一进行,同时也让他们在全日制里面上课,毕竟教育这一行,经验很重要,为了这样给了这些老师更多的上课机会,
对此,老师们很是欢迎,因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实战机会,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晨功教育的大班课时费,一个小时两百,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而为了增加这些老师对学生心态的了解,毛玥决定在国内的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度,不像现在的大学研究生那样,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而是一个导师带两名学生。
晨功学校内的每位老师,都负责2名学生。作为导师,毛玥要求他们随时监控孩子的学习进度、生活情况、心态变化、习惯养成、身体状况等方面。
这些老师,在学校的时间除了上课和培训外的时间不再是闲着没事,而他们要像国外真正的个性化教育那样,对他们所带的学员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在晨功教育内,课余时间老师围着学生转渐渐成了常态,成了晨功学校一道永久不过时的风景线。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一个月里,导师们和自己带的学员渐渐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无话不谈,无微不至。
而孩子们在晨功学校内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改变,也看在了家长眼中。他们从自己孩子口中了解到学校为他们所做的,无不感激涕零,无不暗自庆幸,庆幸在这个秋天,选择了晨功学校。
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十月第一次月考后,晨功教育的所有学生的分数震惊了老师,震惊了家长们,震惊了整个蓉城教育界。
如果说小学生,一个班级各科的平均分都在九十分以上,在蓉城早已司空见惯了。而初中生、高中生的班级各科平均分都在九十分以上的话,就骇人听闻了。
至少,蓉城没有一所初中能达到,而高中也只有蓉城七中能做到。
但是,蓉城七中的学生,中考分数无不在640以上,每一个学生本就都是天子骄子,班级平均分能做到这一点,人们都认为理所应当。
可是,晨功学校呢?晨功学校今年第一年招生,他们的生源情况,蓉城教育界早就心知肚明。
晨功的初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学生,在进校之前,既无分数上的优势,家境也算不得好。
就这样的生源,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而且是班级平均分如此,简直堪称奇迹。
于是,金秋十月的晨功学校,悄悄迎来了第一波转学生。
这一波转学生的父母大多是蓉城各个学校的老师。
俗语说,医者不自医,是由于医者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最终即使开出了药房大多也效果不太好。
而教育行业内,其实也是这样,很多优秀教师能教育好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么过严,让孩子叛逆;要么过于宽松,让孩子疏于管教。
所以,教师子女经常呈现两级分化,要么特别优秀,要么特别的让人头疼。
而晨功教育十月的第一波转学生就是后者,蓉城各学校老师子女中特别让人头疼的那一部分,他们的父母已经对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在知道有这样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学校时,就把自己的孩子送了过来,期望奇迹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次出现。(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