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要说起来,这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小说——《蓝鸢尾之死》的主题是精神疾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在工藤优作中后期的作品中,文学性也堪列前三。
它讲述了一个妄想症患者的故事,关于确诊妄想症的主角如何与只存在与妄想中的友人鸢相处,又如何分析通过那些甚至无法确定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线索、来推论自己记忆与友人相关的一切。
文中其实没有明确定义鸢与主人公露的关系,但文化背景和奇怪的描述,让大多数读者对两者关系的定义都趋向暧昧。
以这部小说为界,工藤优作的作品开始往推理之外的领域发展,从单推理领域的小说家,走上了成为真正大作家的路。
……然而,《蓝鸢尾之死》作为他第一部非纯推理、高文学性的作品,虽然在文学界的好评率的确很高,但是民众对文学性的关注显然不可能和专业人士比,吃瓜群众关注的是这本饱受业界好评的小说到底写了什么。
然后他们很快得到了“答案”:关于两个关系纠结暧昧的男人。
众人觉得自己瞬间get到了评论家们的点:哦——霓虹传统!
所以这本本质上是在挖掘探讨严肃的人性的书,在公众的印象里完全被“同性之恋”这个构成覆盖,传到现在在大多数人眼中都变成了一部“很有文学性的、工藤优作写的耽美小说”。
不过那到底只是刻板影响,真正阅读的时候,诸伏景光还是有成功理解到工藤优作想要表达的部分思想的……但是这“恋情”,写得实在有些过分“真实”了。
推理大家用从描述种种命案现场细节时练出来的笔触,一点点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主角妄想中的那个人,从长发到眼瞳,从指尖到唇角,详细到某根黑发从青年脸侧滑落的姿态,甚至连他苍白甲盖上的一条白线都不放过。
写那人发梢拂过指尖的触感、写他坐在身旁时主角感知到的一切、写青年倾听主角声音时睫羽的微颤——而这所有描述都太过具体,具体到仿佛只要呵一口气,那个青年就会从纸上、从妄想里走出来一样。
甚至看不出他原来不是真实存在的,从来都只是一个人、一个作家的妄想。
而这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描述,明明一字一句都是理智、具体的,却让阅读者觉得而主角那扭曲的感情无时不刻不从那过分理智的描述里流淌出来。
只字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
理智到了极致,反倒展现出别样的疯狂。
诸伏景光读的时候甚至有点怀疑工藤优作的心理状态——这已经不是他接触过这个人或者和同性谈过恋爱可以解释的了,这位大作家不会真的妄想出了这么一个人吧?
——还是说,他真的这样理智而疯狂而爱过一个人?
又是一段关于“他”的描述,诸伏景光努力控制着自己想象具体画面的念头,而某瞬余光瞥见认真听着他阅读、表情始终只是平静的夏特勒兹,诸伏景光感觉自己似乎是发现了什么。
夏特勒兹……有些,太像“他”了。
……仿佛小说里的那朵美丽的蓝色鸢尾真的走出了幻想,向观者露出一个浅淡而昳丽的笑。
花一般的。泪一般的。
——梦一般的。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