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欲:使欲望适度,即节制欲望的意思。
蹷:这里指寒蹷,是一种手足逆冷的病症,古人认为是阴气盛所致。痿:一种肢体萎弱无力的病症,古人认为主要是阳气盛而五脏内热所致。蹷、痿之疾都会使人肢体不能活动。《素问》的《痿论篇》和《蹷论篇》对这两种疾病有专门论述。
味不众珍:饮食不求丰盛珍异。
(dǎn):通“亶”。厚。
理塞:脉理闭结。
充:满。中:指胸腹。鞔(mèn):通“懑”。闷胀。
苑(yuàn)、囿(yòu):都是畜养禽兽的地方,大的叫苑,小的叫囿。
劳形:活动身体。古人把劳形作为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台: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远眺、游观之用。榭(xiè):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辟:避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裘:皮衣。
骸:形骸,人的身体。
酏(yí):稀粥,可用来酿酒。醴(lǐ):甜酒。
节:调和而达到适度。
贵公【正文】
四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①。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②,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③。故《鸿范》曰④:“无偏无党⑤,王道荡荡⑥。无偏无颇⑦,遵王之义⑧。无或作好⑨,遵王之道。无或作恶⑩,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解说】
本篇旨在阐述君主治国、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文章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平得于公”。文章提出,天地至公,“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劝说君主效法天地,这与老子提倡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思想是一致的。文章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显然是针对君主而发的,但其目的仍在于强调“万民之上,不阿一人”,并非主张天下当由天下人治理。【注释
】
①平:指政治清明安定。
②尝:试。“尝试”为同义连用。上志:古代记载。志,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誌”。
③生:出。
④《鸿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一作《洪范》。鸿,大。范,法。
⑤无:通“毋”。不要。偏:不平。党:结党。
⑥荡荡:广大平坦的样子。
⑦颇:不正。
⑧义:道理,法度。
⑨或:句中语气词。好(hào):偏好。
⑩恶(wù):憎恶。
遵:沿着……走。
阴阳:古人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元素,并且以二者的消长盈虚、推移运动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和: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