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发到金城郡前线,命令,今年十二月,辛武贤、许延寿到金城郡和赵充国部集结,对先零羌人展开扫荡。
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在军中,他看到这封诏书慌了,他知道他爹肯定又要抗命。
但是赵卬不敢当面去跟老爹理论,于是找了一个跟老爹关系不错的人,拜托他去传达自己的意思。
赵卬的意思是,不要再抗命了,皇帝都发文让你去打仗了,你就去打吧,这又不是什么坏事,武皇帝时期可是有过绣衣使者的先例,老爹你不怕哪天等来绣衣使者杀人的刀吗?
赵充国把来人大骂一通,搞什么搞,我们打仗不是为了皇帝,更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国家!
赵充国有自己的想法,在金城郡搞生产建设兵团。
赵充国给长安发文,说了这么几个事儿,一是打仗的消耗太大,粮草转运,劳民伤财,我这一仗拖了这么久,真不好意思,这是我的错;二,我还是坚持认为对羌人瓦解为上,强攻为下,能不打他们尽量不打;三,我最近派士兵去湟水河上游砍伐树木,堆到河岸上,等明年春天冰雪融化,树木随凌汛漂流而下,可以用来修筑房屋,架设灌溉沟渠,修建桥梁,另外,金城郡有大量荒田,至少两千顷。所以我的想法是,把金城郡的骑兵都撤回去,骑兵太消耗资源了,只留下一万步兵,等到明年开春,一个兵三十亩地,开荒种田,建设新家园。大司农运到我这里的粮食,足够一万人用一年,所以撑到明年荒地丰收没有问题,然后金城郡就可以自给自足了。也就是说,如果陛下批准我的建议的话,从今天开始,不用向前线运一粒粮食了。我这里有具体的荒地开垦方案以及需要的农具的清单……
刘询哭笑不得。什么事儿啊这是,让你出去打仗,怎么说起种地来了,说得还挺起劲儿。
群臣们的意见差不多,赵充国文不对题,胡说八道,是不是老糊涂了。
于是刘询批复,我关心的是羌人什么时候能平掉,不管你种地不种地。再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充国的想法其实也不复杂。他说要把骑兵调回去,因为骑兵人加马太能吃了,骑兵吃一个月的东西,步兵能吃一年;开荒当然是为了自给自足,给国家省粮食,免得国内总有人有意见;至于羌人的问题,只要汉军能维持在金城郡的存在,羌人只有投降,而绝不会进攻。因为现在剩余的羌人跑到大山里去了,大山易守难攻,汉军确实不好打,但是大山有个天然的劣势,里边没吃的,尤其冬春两季,羌人在山里过不下去。而赵充国已经接收了一万多羌人壮丁的投降---他的步兵就是这么来的,另外有七十多批羌人,答应不和汉军为敌,赵充国放他们去原来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他们到处歌功颂德。有这么多榜样在,只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羌人从大山里走出来,向汉军投降。
这也跟赵充国的个人性格有关系,这个人追求完美。孙子兵法上说,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就是打仗的话,能不杀人,尽量别杀人。赵充国是这句话的笃信者和践行者。包括第一次打先零,赵充国不是不知道半渡而击,他是想让这些人最终能投降,所以他反对辛武贤的进攻论。严格来讲,辛武贤讲的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羌人实力较弱,打几次就打完了,只是可能消耗多一点,战损多一点。
赵充国又把自己的想法重新诠释了一遍,报给长安,并且承诺,一年时间,解决羌人。
赵充国估摸着,从今年冬天到明年夏天,这半年青黄不接,足够羌人彻底瓦解投降了,所以他敢承诺一年。
这次长安的支持声音多了一些。刘询还是不太认可,又打回去让赵充国再报一次。
赵充国只好又从各个角度解释了一番,发回长安。
差不多这一年多来,赵充国大部分时间不在军事上,而在像现在这样,研究怎么说服刘询,怎么对付长安那群反对派。赵充国打的不是仗,是寂寞。
不过幸运的是这次支持的声音非常之多,连上两次都反对的丞相魏相都点头了,他说赵充国这么坚持,一定有他的道理,打仗的事我们确实不如他。
但是反对声依旧存在,辛武贤和许延寿,他们还是坚持要打。
喜欢西汉爆浆史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西汉爆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