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亮……”阿备顿了顿,情不自禁地呢喃,“阿亮呀……”
阿备终于下定了决心,撩起衣摆,与诸葛亮相对而坐,以同样真诚、严肃、坦荡的目光与其对视。
“阿亮,我可以手下你的委质策书。”眼见着小孩儿眼睛一亮,就要喜笑颜开,阿备赶紧抬手,补充道,“不过,你要先答应我一个要求。”
诸葛亮道:“请主公直言。”
阿备拉过诸葛亮的小手,郑重地道:“无论我今生是富贵还是落魄,是胜利还是失败,是苟延残喘还是中道暴殒,你都一定要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阿备将这句话说得一字一顿,说得极重极重,生怕小诸葛亮有哪一个字不能理解,有哪一个字不能记住。
“主公……”诸葛亮的神色也是一片动容,他以首叩地,郑重地接下了委质分定后主公给予自己的第一个命令,“亮谨遵主公之命。”
委质的这件事便就这样定了下来。再接下来的无数时间里,每当诸葛亮想起这段往事,都不由地庆幸自己下手快,先与刘备定下了委质名分。
因为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两人为了应付战事、应付政事,都疲于奔命,聚少离多。与董卓在雒阳对峙的这段时间,反倒成了两人难得的闲暇相处。
而这一系列大事的序幕,则是曹操的到来。
【作者有话说】
在看三国资料的时候,作者个人猜测诸葛亮对刘备的委质分定是发生在携民渡江之后。这一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作者对“携民渡江”以及“委质分定”的平行时空魔改版,不知道大家喜欢吗?
另外,再次感谢本章友情出场的曹孟德先生!
注1:出自《三国志·诸葛瑾传》的裴注: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
注2:《国语?晋语》: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
注3:关于委质定分时的礼仪,学术圈存在很多争议。此处是作者的私设。
第128章傻蛋曹孟德
董卓在雒阳中的残暴行径,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曹操便是其中的一个。
于是,心怀汉室的热血青年曹孟德便联合了几个好友,一起刺杀董卓。可惜,刺杀失败了,曹操连夜逃出了雒阳城来投奔刘备。
董卓见居然有人敢刺杀自己,心中愤怒自不必多言。蹇硕见了,立刻抓住机会,将脏水往袁家头上泼:“相国,这曹操与袁绍乃是至交好友。这次的事件,说不定就是曹操在与袁绍里应外合!城里袁家的这些人,恐怕都有传送消息、内外配合的嫌疑。”
袁隗也不是吃素的,当即反驳:“曹操当年曾与刘备一起棒杀蹇图,交情匪浅。如今刘备就驻扎在雒阳城外,而我侄儿袁本初则不知所踪。曹操就算要里应外合,合的对象也该是刘备。而你蹇硕,当初就是从刘备营中出来的吧?”
两个人互相攻讦。董卓夹在中间,也不多说话,只默默地离开。但在他的心里,那杆秤却不知不觉间有了偏向。
蹇硕这个人,现在虽然当着朝廷的高官。但他一来是个阉人,本身没有家族势力的支持;二来是个已经死过一次的人了,之前拥有的势力全部作废;三来和他同期的那些十常侍们已经全部死亡,没有可以依靠的盟友。
因此,在董卓眼里,蹇硕就是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孤臣。他之前的立场确实有问题,但他现在对自己是绝对的、也必须是绝对的忠心。
反之,袁隗以及袁氏家族就不一样了。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天下士族之首。整个雒阳朝廷的官员,都是他们的天然盟友,势力庞大。甚至连他自己,也是袁家的故吏。
董卓心里很清楚,他能够来到雒阳、掌控雒阳,都是因为得到了袁家的支持。或者说得更加直白一点,是因为他做了袁家手里的刀、脚下的狗,在袁家的操纵之下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位置。
可是,谁又愿意永远做别人手里的刀、脚下的狗呢?
他董卓不愿意。
因此,当他在皇宫之中见到刘协的时候,他不可抑制地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他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不要再受袁家的操纵!
于是,他顶住袁家与士族的压力,凭借着手里的西凉强军,在两天之内就另立的新帝,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走上的权力的顶峰。
曾经,大汉的朝廷里皇帝、宦官、外戚、士族四足鼎立,共同瓜分权力。如今,皇帝年幼、宦官被清洗、外戚死干净了,士族便成了权力的最大赢家。
董卓很明白,自己要想长久地掌控手里的权力,就必须拉拢士族。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但曹操的刺杀事件却如同当头棒喝,让他猛然间清醒过来——
他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将,和那些饱读诗书、附庸风雅的士族儒生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他们真的愿意和他合作吗?
他一个关西人,和占朝堂大多数的关东人半点不沾边,那些高贵惯了的关东人真的会诚心和他相处吗?
他曾经是袁家的故吏,奉袁家为主君,如今却和袁家平起平坐,袁家能够接受这样的转变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董卓能够有如今的地位,是因为他在进入雒阳之后直接反叛原本侍奉的袁家,单方面终止与袁家的合作。他能够背叛袁家,袁家难道不会背叛他吗?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如同野草一般疯长。董卓虽然嘴上不说,但却疑邻盗斧,看什么都觉得有问题。再加上蹇硕在旁边挑拨离间,他的心中对袁家的不放心便愈加增长。